秦朝为何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很多人认为这与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密不可分。那么,如果当初继位的是一位仁德的君主,秦朝的命运会不会不同呢?历史确实给了秦朝这样一个机会——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原本就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继承人。
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虽然没有被正式立为太子,但按照传统礼制,他理应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秦始皇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经常带着他参与朝政,手把手教导他处理国家大事。扶苏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仅深得朝中大臣的敬重,在民间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但这位备受期待的继承人最终却与皇位失之交臂,这要从他和父亲的政治理念差异说起。扶苏崇尚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而秦始皇则信奉法家学说,推崇严刑峻法。特别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多次直言进谏,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以怀柔政策收服民心,而不是用暴力手段镇压文人。这些劝谏最终激怒了秦始皇,他一怒之下将扶苏贬到上郡,派他去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其实,秦始皇的这个决定另有深意。他并非真的厌弃扶苏,而是希望儿子能在军中历练,与蒙恬建立深厚情谊。在秦始皇心中,扶苏始终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命扶苏继位,但诏书还未送出,秦始皇就撒手人寰。
就在这时,一场阴谋正在酝酿。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帝,并假传圣旨命扶苏自尽。当这封伪造的诏书送到扶苏手中时,这位仁厚的公子悲痛欲绝。蒙恬将军劝他先核实真伪,但扶苏却说:父亲要儿子死,还需要请示什么?说完便拔剑自刎。
扶苏的选择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的儒家信仰。在儒家伦理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必须恪守的准则。对扶苏而言,秦始皇既是君主又是父亲,他的命令不容置疑。如果扶苏能够继位,以他崇尚的仁政理念,很可能会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对于饱受战乱和劳役之苦的秦朝百姓来说,这样的统治者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或许,秦朝就不会在短短十几年间走向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