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刘伯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指挥家,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军事理论。故此,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成为人民军队中的军神。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刘伯承元帅先后任职过红军总参谋长,红五军团参谋长,八路军129师的师长,冀鲁豫野战军的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在这过程中,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名将,而这些名将在刘伯承的指导下,投入革命事业。
那么,在刘伯承麾下的众多名将中,能力与职务最突出的五人是谁呢?
第一位肯定是陈赓,他是刘伯承麾下众多名将中军衔最高的一位,同时也是军事能力最强的一位。
要知道,在共和国的开国十大大将中,陈赓的军事能力可以排在第二,是公认的我军第六大名将。
其实,陈赓的经历和刘伯承很相似,一个是毕业于中国的黄埔军校,另一个是毕业于苏联的黄埔军校(伏龙芝军事学院),而且都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经过实战的加持,作战经验的积累,都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名将。
包括在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投入军事教育事业,组建南京军事学院。陈赓将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也是投入教育事业,创建哈工学院,为军队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第二位肯定是李德生,他是刘伯承麾下众多名将中职务最突出的一位。为何说他在突出呢?因为在解放时期,李德生的任职情况不是很高,只是师级别的军官。但因个人的军政能力强,在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得到了毛主席的重用,成为六七十年代国防建设的骨干力量,一直做到了军委副主席,行政级别达到了正国级,是刘伯承麾下众多名将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位。
第三位是陈锡联,他不仅军事能力突出,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任职情况也非常好。在战争年代,陈锡联是第二野战军的骨干力量,任职第三纵队的司令,第三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等重要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又成为军队建设的骨干力量,投入炮兵的建设事业,任职炮兵司令员。在他的努力下,人民炮兵日月焕新。
在此之后,陈锡联又相继任职沈阳,北京军区司令,副总理等重要职务。高光时刻的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执掌三军。
第四位是杨勇,他是解放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更是一位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战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杨勇将军的表现都非常抢眼,成为刘伯承麾下众多名将中,综合战术指挥能力最强的一位名将。
第五位王近山,他是刘伯承麾下众多名将中,最能打硬仗的一位将军,被誉为是刘帅手中的一把尖刀。与此同时,由他带领的第12军,是第二野战军的百战之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打了不少漂亮的硬仗,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十大王牌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