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点将:江渭清的江西任职之路
1974年,毛主席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既然东边去不了,西边也去不了,那就让他去江西吧!这是中央第六次为江渭清安排工作,由于毛主席的亲自指示,他的任职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江渭清却有些犹豫。江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这一重任。思虑再三,他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那么,他最终是否赴任江西?他提出了什么建议?毛主席又为何点名让他去江西呢?
抗战烽火中的江渭清
1934年红军长征后,江渭清率领部队在湘鄂赣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期间一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直到1937年,他从报纸上得知国共合作抗日的消息,但由于信息闭塞,当地国共双方仍处于敌对状态。
江渭清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停止内斗,一致对外。在他的建议下,中共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展开谈判,最终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共同抗日。1938年,他的部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任团长,他任副团长。
同年7月,江渭清亲自率部在南京南郊的西善桥镇伏击日军,仅用一夜便全歼日军一个分队,令敌人震惊不已。在他的指挥下,第一团屡立战功,江渭清的军事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现。
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江渭清与傅秋涛率3000人掩护新四军突围,经过惨烈战斗,仅剩数百人成功脱险。江渭清历经数月跋涉,最终抵达谭震林领导的新四军第六师。由于干部紧缺,谭震林对他的到来十分欣喜,并任命他为第十八旅旅长。
当时,江渭清不仅要应对日伪军的进攻,还要提防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处境极为艰难。但他迎难而上,通过整顿军队、加强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等措施,打造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
1942年,江渭清调任苏南新四军第十六旅政委。1943年4月,国民党顽军与日伪军先后围攻第十六旅,江渭清在战斗中右臂负伤,因失血过多昏迷,经抢救才脱离危险。伤未痊愈,他便重返前线,继续战斗。
1945年,新四军改编为第一纵队,江渭清率部歼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1700余人。抗战期间,他始终冲锋在前,即使负伤也毫不退缩。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与多场重要战役,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江渭清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被派往江苏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市委副书记、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1949年9月,江渭清赴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一天,他在北京饭店偶遇张治中,而更让他意外的是,张治中身旁站着的竟是毛主席。张治中向毛主席讲述了江渭清在抗战初期智取军饷的往事——当时新四军物资匮乏,江渭清巧妙地向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借到2000块大洋,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听完这段趣事,毛主席开怀大笑,随后邀请江渭清一同散步,并详细了解了南京的建设情况。毛主席叮嘱他,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将南京建设成为人民服务的城市。江渭清深受启发,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此后,江渭清与毛主席的关系更加亲近。他敬重毛主席,但也敢于直言进谏,多次提出不同意见,毛主席对此十分欣赏。
1974年,江西省急需干部,而江渭清此前五次工作安排均未落实。毛主席得知后,直接拍板:让他去江西!
主政江西,振兴农业
197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毛主席指派江渭清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等职。江渭清起初有些顾虑,担心自己难以胜任,便谦虚地表示愿担任省革委会副主任。但中央领导一致认为他能力出众,且这是毛主席的指示,最终他接受了任命。
赴任前,叶剑英元帅感慨道:渭清同志,你的工作可真难安排啊!原来,此前他曾被安排去山西、黑龙江、湖南等地,均因故未能成行,这次终于如愿赴赣。
到任后,江渭清首先整顿铁路运输,迅速恢复交通秩序。随后,他重点发展农业,推出四项关键措施:
1.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2. 落实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因地制宜安排生产;
3. 减轻农民负担,确保老区人民吃饱饭;
4.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改革。
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江西农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1982年,江渭清退休回到江苏。晚年他仍心系国家,热心指导年轻干部。2000年,他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结语
江渭清一生戎马倥偬,战时英勇无畏,建设时期励精图治。无论是战场杀敌,还是治理地方,他都鞠躬尽瘁,堪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典范。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