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投奔刘表?
作为刘表的远亲,诸葛亮明明可以凭借这层关系轻松谋得一官半职。他本就是荆州百姓,距离刘表所在的襄阳又近,条件如此便利,为何他偏偏不去呢?
其实,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屑。
以诸葛亮的才能,想当个普通官员易如反掌,但若想成为管仲、晏子或乐毅那样的名臣,却绝非易事。若遇不到明主,他宁可隐居一生。
诸葛亮拒绝投靠刘表,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荆州权力被世家垄断,诸葛亮难以施展抱负。
当年刘表孤身入荆州,凭借过人的手段收服当地豪强成为一方之主。然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两大世家的支持——蒯家和蔡家。
这两大家族在荆州根基深厚,财力雄厚,兵强马壮。正是他们的鼎力相助,刘表才能迅速平定荆州内乱,维持二十年的稳定统治。但这也导致刘表不得不依赖他们,无论是政务还是军事,都受制于这两家。
诸葛亮若想在荆州做官,或许不难,但想进入权力核心,几乎不可能。蒯家掌控政务,蔡家把持军权,即便诸葛亮才华横溢,也难以突破这种局面。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去蹚这趟浑水?
就连庞统这样的能人,最终也选择离开荆州,前往江东另谋出路。或许,这也是刘备不愿投靠刘表的原因之一。
第二,刘表才能有限,难成大事。
说刘表毫无才能并不准确,但他的能力确实有限,否则也不会坐拥荆州二十年却毫无作为。
三国时期,三位智者曾对刘表做出评价:
- 贾诩认为他“在太平时代可位列三公,但遇事多疑,难成大事”。
- 郭嘉直言他“只是个空谈家”。
- 裴潜更是一针见血:“刘表无霸主之才,却自比周文王,败亡不远。”
这三人眼光毒辣,且与刘表无利益纠葛,评价可谓客观。诸葛亮如此聪明,又怎会看不出刘表的局限?
第三,诸葛亮早已看透刘表,选择等待明主。
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六年后,诸葛亮在隆中向他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但它的主人守不住,这或许是上天赐给将军的机会。”
既然诸葛亮认为刘表守不住荆州,他又怎会去投靠一个注定失败的人?与其将来转投他人,不如一开始就选择真正的明主。
经过六年的观察,诸葛亮认定刘备才是值得辅佐的君主。他看透了刘表的平庸,自然不会为了微薄的俸禄而浪费自己的才华。相比之下,继续隐居种田反而更自在。
总结:
诸葛亮不投奔刘表,一是因为荆州权力被世家垄断,他难以施展抱负;二是因为刘表才能有限,无法成就大业。与其委身于一个平庸之主,不如耐心等待真正的明君。若实在等不到,归隐田园也不失为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