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长安沦陷的消息随着南逃的难民传到建康。不久,时任晋王司马睿的案头就摆上了一封劝进表。这份奏章的内容并无新意,无非是群臣劝司马睿顺应天命、登基称帝的例行公文。但令人玩味的是奏章末尾的署名名单——以司空刘琨为首,幽州刺史段匹磾、护乌丸校尉刘翰等边疆大吏赫然在列,而王导、王敦等建康心腹却都被归入等一百八十人之中。这份名单暴露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当时真正承认司马睿的,多是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势力。
在名单最末位,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却举足轻重的名字——鲜卑大都督慕容廆。这个姓氏让人不禁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执着复国的慕容复。不过这位姑苏公子恐怕都说不清,他要复兴的究竟是五个燕国中的哪一个?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多如牛毛,光是列入正史的就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四个,算上昙花一现的西燕,慕容家足足折腾出五个燕国。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慕容廆。当东晋在建康草创之时,他顶着晋朝册封的鲜卑大都督头衔,实则已是辽东的无冕之王。这个家族与晋朝渊源颇深,从慕容廆的曾祖协助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开始,世代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到慕容廆这代,慕容部已经深谙汉文化精髓,连举止风度都与中原士族无异。
不过这位少年首领也有过叛逆期。十五岁继位之初,年轻气盛的慕容廆屡屡挑衅晋朝,结果自然是被揍得鼻青脸肿。这些教训让他幡然醒悟:要想在弱肉强食的乱世立足,必须虚心向中原学习。这个认知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辽东的命运。
在慕容廆治理下,辽东成了民族融合的典范。他既在幽冀北部开荒屯田,又在草原发展牧业,培养出骁勇的铁骑。当永嘉之乱爆发时,他不仅庇护了大量中原流民,还高调与羯族首领石勒划清界限——把劝降使者五花大绑押送建康,甚至两次致信名将陶侃,提议南北夹击后赵。
但这些忠君爱国的表象下,藏着精明的算计。慕容廆从未真正与石勒正面交锋,对苦守晋阳的刘琨也见死不救。老辣的陶侃看穿了这点,建议朝廷封慕容廆为燕王并召入京城,实则是要削其兵权。可惜东晋朝廷还在争论不休时,慕容廆已寿终正寝。二十年后,他埋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将成为北方最耀眼的政权。这个马背上的家族如何问鼎中原?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