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寻求民族自强的历史进程中,曾国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这位晚清重臣在道德修养、学术著述和政治功业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推动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朝廷赐予他文正这一文官最高谥号,足见其历史地位。
曾国藩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当世。许多为民族独立和发展奋斗的仁人志士都受到他的启发。毛泽东就曾坦言:我对近代人物,唯独敬佩曾文正公。虽然曾国藩的实际功绩毋庸置疑,但后人更常讨论的是:为何这位手握重兵的汉人大臣,在清王朝衰败之际没有选择取而代之?
关于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他恪守儒家忠君思想的结果。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更深层的现实考量。事实上,曾国藩并非像岳飞、于谦那样刚正不阿的忠臣。他早年的仕途经历颇能说明问题。
民间流传许多曾国藩少年愚钝的故事,将其塑造成勤能补拙的典范。但这更多是后人的美好想象。考中进士后,曾国藩拜在权臣穆彰阿门下,而穆彰阿又师承曹振镛。这两人既非大奸大恶,也非忠贞之臣,而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巧官。
穆彰阿的为官哲学是少说话,多磕头,对林则徐等能臣极尽排挤之能事,却对曾国藩青眼有加,悉心栽培。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仕途顺遂,道光二十九年就已官至兵部侍郎。但到咸丰四年,即便他创建湘军并屡败太平军,收复武昌后,咸丰帝的封赏仍是兵部侍郎衔。
这种原地踏步源于曾国藩四十岁时触怒咸丰帝,幸得肃顺和恭亲王相助才化险为夷。咸丰本欲任命他为湖北巡抚,但大学士祁寯藻进言:一个在籍守制的官员竟能组建湘军,若再掌实权,恐对朝廷不利。值得注意的是,祁寯藻与曾国藩并无私怨,此前还曾施以援手。这反映出曾国藩与满清权贵关系密切,未必愿意与清廷决裂。即便他有意称帝,汉人士大夫阶层也未必全力支持。
湘军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与曾国藩齐名的胡林翼创建的鄂军虽借鉴湘军制度,但独立成系。湘军劲旅老湘营的王錱部因受排挤而自立门户,断然拒绝曾国藩的招揽。王錱去世后,这支部队归入左宗棠麾下。
左宗棠虽与曾国藩并称中兴名臣,但性格迥异。曾国藩主张逆来顺受,左宗棠则秉持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孤傲气节。在政见上,左宗棠主张强硬路线,与曾国藩常有龃龉。他虽曾劝进曾国藩称帝,私下却不乏微词。
李鸿章创建的淮军更是独立于湘军体系。他表面上尊曾国藩为师,却严防曾国藩插手淮军事务。在剿捻战争中,湘军鲍超与淮军刘铭传争功,将派系矛盾公开化。可见曾国藩真正能掌控的,可能只有弟弟曾国荃的五万嫡系部队。
曾国荃行事果决,在乱世中令人忌惮。左宗棠晚年途经其防区时曾告诫随从:我与李鸿章相争已精疲力竭,切莫再招惹曾老九。当被问及为官之道时,曾国荃直言: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这番言论令左宗棠都为之色变。若曾国藩称帝,其子曾纪泽恐非这位九叔的对手。
从清廷角度看,他们始终对汉人保持警惕。重用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实属无奈之举。在曾国藩之前,才能出众的胡林翼虽官至巡抚,却屡受掣肘。当咸丰欲提拔胡林翼为两江总督时,肃顺建议改授曾国藩。后来慈禧又扶植李鸿章制衡曾国藩。
军事上,清廷也做了周密部署:官文驻守武昌,富明阿镇守扬州,僧格林沁率精锐驻防皖鄂边界,对曾国藩形成包围之势。加之曾国荃攻陷南京后的暴行损害了曾氏声誉,在多方面考量下,曾国藩最终没有与清廷兵戎相见。
经历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更需要休养生息。曾国藩最信任的幕僚赵烈文也未曾劝进,反而在日记中预言清王朝气数将尽。这表明曾国藩的选择基于现实考量,而非对满清的愚忠。
从历史贡献看,曾国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多个第一:首批留美幼童、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首批西学译著。他待人宽厚,成为文人楷模。虽然他的著作谨守儒家礼制,但细究其生平,仍可发现那些不便明言的权谋智慧。
《曾国藩大传》一书剥去圣人光环,还原了这位权术大师的真实面貌。该书累计销量逾10万册,生动展现了曾国藩如何运用权谋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最终功成名就。无论从政从商,这部被誉为最佳曾国藩通俗读物的作品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