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宋与金朝时期,以及明朝建立前与元朝的对抗。但为什么只有朱元璋的明朝能成功推翻元朝实现全国统一呢?主要有四个关键原因。
首先,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在宋元之前,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北方。历代王朝大多定都洛阳或长安,把发展重点放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对江南地区基本采取放任态度。东晋时期虽然不乏像祖逖、桓温这样立志收复中原的将领,但打仗需要大量军费。史书记载朝廷故意克扣军饷可能有些片面,实际情况是朝廷确实财力不足。而到了元末,江南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朱元璋击败张士诚、陈友谅后,控制了大半个江南,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这为他北伐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向来强于南方。南方军队擅长水战,但要北伐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这正是南方政权最欠缺的。不过到元朝末年,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面对明军常常不战而逃。当时元朝将领如王保保等人只顾自保,根本无心勤王,这给了朱元璋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三,后勤补给条件得到改善。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前,南方物资运输极为困难。直到运河开通后,江南的物资才能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朱元璋北伐时,主要依靠汤和率领的水军通过海运保障后勤,这解决了以往南方政权北伐时最头疼的补给问题。
最后,民心向背也很关键。东晋和南宋时期,无论是南方士族还是北方百姓,对北伐都缺乏热情。王羲之曾劝阻殷浩北伐要根基稳固,南宋赵构、秦桧也持类似观点。这虽然有推脱之嫌,但也反映出南方政权内部确实不稳。比如岳飞北伐时就不得不分兵镇压钟相、杨幺起义。而到元末,民族矛盾激化,民心所向为朱元璋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