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最后的胜利者非司马家族莫属。经过司马炎的不懈努力,这个家族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完成了天下统一,终结了长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不过,司马家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从司马懿时代就开始布局,经过长期积累和精心谋划,最终登上权力之巅。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司马懿被塑造成一个鹰视狼顾的谋略家形象。他凭借数十年的隐忍等待,最终成功夺取了曹魏政权,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惊人的耐心。这种深藏不露、伺机而动的策略,让后世对他的权谋之术既惊叹又佩服。
虽然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掌握了曹魏朝政大权,但他始终未能完全控制东线军权。这主要是因为东线战略位置极其关键,肩负着抵御东吴进攻的重任。东线统帅征东大将军的地位仅次于三公,历任此职的都是曹魏最精锐的将领,个个都是铁血硬汉,不容小觑。
在曹魏阵营中,民间流传着五子良将的美誉。这个称号并非官方授予,而是百姓对曹操麾下五位最勇猛将领的尊称。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们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是曹操军事成就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和张郃。
张辽字文远,早年曾先后追随丁原、董卓、吕布等诸侯,最终归顺曹操。曹操对张辽十分器重,不计前嫌地委以重任。张辽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最著名的是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当时他仅率八百精兵突袭孙权十万大军,在逍遥津大获全胜,打得孙权闻风丧胆,从此威震江东。
曹操去世后,曹丕为表彰张辽的功绩,封他为征东大将军。此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又受制于曹丕,根本无法染指东线军权。更重要的是,张辽对曹魏忠心耿耿,绝不容忍任何篡权行为。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侄子,从小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他作战勇猛,深受曹操赏识,被赞为千里驹,并统领精锐的虎豹骑。曹休多次击退东吴进攻,战功赫赫。曹丕临终前,指定曹休等四位重臣辅佐新君曹叡。后来曹休接替夏侯惇的职位,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
可惜在228年的石亭之战中,曹休败给了东吴名将陆逊。即便如此,他依然位高权重,作为曹氏宗亲,对司马懿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当时的权力格局让司马懿难以突破曹氏宗亲的防线,只能暗中积蓄力量。
满宠字伯宁,十八岁就步入仕途,早年在地方担任司法官员。他性格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经常惩治豪强而引发争议。正是这种铁面无私的作风,赢得了曹操的赏识。在关羽围攻樊城时,满宠协助曹仁成功守城,化解了危机。
曹丕称帝后,任命满宠为征东大将军。他多次击退东吴进攻,因其忠诚正直的品格,司马懿根本无法拉拢或扳倒他。
王凌是司徒王允的族人,早年家境贫寒。曹操发现他的才能后,任命他为主簿。在石亭之战中,王凌冒险救出曹休,从此受到重用。曹芳即位后,王凌升任征东大将军,屡次成功防御东吴。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王凌曾试图联合其他势力反抗,但最终失败。被迫投降后,司马懿残忍地处死了王凌三族,这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事件。
虽然王凌的反抗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忠义气节令人敬佩。司马懿通过一系列政变掌握了曹魏大权,但直到去世前,他都没能完全控制东线军权。
直到公元258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家族才真正完全掌控了东线。纵观三国时期的征东大将军,几乎都是曹氏宗亲或忠臣,他们对曹魏忠心耿耿,使得司马懿夺取东线军权的难度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