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员体系中,总督一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许多历史名臣如李卫、刘墉、曾国藩都曾出任直隶总督,林则徐、琦善、张之洞等人则担任过两广总督。这些汉族官员能够担任如此要职,说明清朝在用人上并非完全排斥汉人。
然而有一个特殊官职却始终将汉人拒之门外,那就是驻防将军。这个职位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几乎从未由汉人担任过。究其原因,这与驻防将军肩负的特殊使命密不可分。
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追溯驻防将军的起源。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新政权,但各地反抗此起彼伏。除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许多忠于明朝的势力仍在顽强抵抗。面对这种局面,清廷在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向顺德、徐州、济南等战略要地派驻八旗军队,每处驻军千余人,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动。
随着时间推移,驻防八旗的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康熙年间政局趋于稳定,驻军数量才基本固定下来。
驻防将军这一职务正是伴随着驻防军的设立而产生的。作为八旗驻军的最高长官,其职责就是统领这些镇守各地的精锐部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局势稳定后,这些驻防军也从未撤离。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统治者对占人口多数的汉人始终心存戒备。从大兴文字狱到皇帝亲自祭拜明陵,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安抚汉人情绪。但最根本的保障,还是依靠军事威慑。
这也解释了为何驻防军制度能延续整个清朝。有人或许会问:区区数千驻军如何镇守数十万人口?实际上,清初八旗军战斗力极强,而地方叛乱往往组织松散、装备落后,驻军完全能够应对。当然,到了清中后期,八旗军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至此,驻防将军为何不任用汉人的答案已呼之欲出。这个职位设立的初衷就是防范汉人反抗,自然不可能交由汉人担任。让被防范的对象来负责防范工作,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