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人日夜期盼的是财源广进、生意兴隆;而步入仕途之人,则渴望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不过在太平盛世,官员升迁往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下面我们就以清朝为例,揭秘当时官员晋升的终极秘诀。
清朝的文官体系约有3万人,其中京城官员占8000人左右。这个数字对于拥有4亿人口的庞大帝国来说,确实不算多。在战争或灾荒时期,官员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相对较多;而遇到国泰民安的盛世,晋升的机会自然就少得可怜。
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能靠特殊功绩获得破格提拔的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官员都要老老实实通过吏部的常规考核,按部就班地往上爬。那么,吏部究竟依据什么标准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呢?
根据清朝制度,京官要接受京察,地方官则要参加大计。吏部每三年举行一次铨选,综合评估官员的资历和政绩。虽然少数表现卓异的官员能优先晋升,但大多数人只能靠熬资历来等待机会。
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并非清朝首创,而是沿袭了历朝历代的传统。原因很简单:在无法全面了解每位下属能力的情况下,按资历排序是最简便高效的方法。而且这种制度相对公平,因为资历是客观可量化的标准,能有效避免长官的主观偏好。正因如此,大多数官员都支持这一制度。
虽然官场腐败在清朝确实普遍存在,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仍有一些官员坚守儒家道德,出淤泥而不染。这些清官可能不擅长搞政绩工程,也没钱打点上司,只能默默等待资历达标。说到底,清朝官员最稳妥的晋升之道就是一个熬字。当时有两副对联生动描绘了这种状态:
第一副写道:
为官之道贵在从容,不必刻意追求显赫功绩;
待人接物宜当圆融,无需过分较真争论是非。
第二副则说:
平安无事终能位极人臣,妻儿跟着沾光享富贵;
身后名声必定流芳百世,不是谥文忠就是文恭。
吏部实施论资排辈的具体方法,官方称为计俸升转。就是计算官员任职年限和领取俸禄的时间。在比较两位官员时,先上任的自然排名靠前。不过不同官员还有特殊规定:
满族和蒙古族官员享有特权,他们的现任和前任任期可以累计计算。汉族官员除了内阁典籍官外,都要从现任职位重新计算。京官也比地方官优越,京官任职一天相当于地方官一天半。京官任满两年即可晋升,地方官则要熬满三年。
地方官的情况更为复杂,要根据任职环境分为不同等级:条件较好的腹俸缺需五年才能升迁;环境恶劣的边俸缺和沿河缺(包括当时条件艰苦的沿海地区)只需三年;而广西、云南等最艰苦地区,两年半就可优先调动。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官员到艰苦地区任职,否则这些地方就没人愿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