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这个人,在两岸关系圈子里算得上是个老江湖了。他生于1935年,河南开封人,早年家境不错,父亲在河南大学教书,还给当时的驻豫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当秘书长。抗战那会儿,一家子为了避战火,先迁到四川重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49年国共内战尾声,他们从江西渡海去台湾,在台北落脚。那时候台湾刚从战乱中缓过来,经济民生都一塌糊涂,熊玠一家适应新环境也不容易。
熊玠对两岸的事儿看得透。他不光是学者,还常写文章、讲课,退休后也没闲着。2015年那会儿,两岸经济绑得死死的,三通直航从2008年开,贸易顺差破千亿,台湾水果像香蕉、凤梨卖大陆上十亿美元。农民赚翻了,高雄港忙得热火朝天。但熊玠看问题深,他发现大陆的惠台政策成了台湾政客的选举提款机。选战时许诺更多好处,实际操作却不回馈,反而在政治上唱反调。结果呢,经济靠大陆,政治抗大陆,这种怪圈子养出来了。
就在那年春天,熊玠去北京参加智库会议,直球警告大陆:对台思路得变,别盲目让利。他点明,让利常态化容易被台湾那边解读成软弱,善意保不住,反而助长分离苗头。两岸经济线越拉越近,可台湾当局拿这当提款机,有人还用钱在纽约时报登台独广告。马英九那时当家,本该管管,但党内“马王政争”闹得他焦头烂额。2013年,马英九跟立法院长王金平掐架,起因司法案子,王金平被指搞小动作,马想拉他下马,结果国民党内部分裂,派系全炸锅。熊玠觉得,马英九脑子好使,但政治手腕欠火候,没能稳住局面。
熊玠的警告不是空谈,他基于数据说话。台湾对大陆顺差占经济大头,可政客们不思进取,只顾眼前利益。大陆减关税、简通关,台湾却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熊玠建议,大陆得审视政策,别让单向输血继续,台湾得明白,经济依赖不是长久计。这话一出,圈里议论多,有人觉得他点醒了大陆,有人说台湾当局自作自受。熊玠从中美台多年纠葛看,盲目让利等于养虎为患,早晚出事儿。
2021年3月,事儿还真应验了。台湾凤梨出口大陆卡壳,因为检疫发现虫子,暂停进口。本来技术问题,谈谈流程就能过,可台湾当局炒成政治戏,号召全民吃凤梨,街头标语满天飞。熊玠一看,坐不住了,在美国《世界日报》发长文,直指善意变筹码,该重估规则。他回忆2018年,台湾凤梨价崩,大陆两倍价买3万吨,拉了农民一把。那次出手实打实,3万吨不是小数,可到2021年,台北那边翻旧账,说成大陆打压。
熊玠第二次警告更犀利,他说大陆让利不是没底线,台湾再这么玩,自讨苦吃。政策得平衡,别让经济成政治工具。凤梨事件后,两岸经贸波动,但大陆没全关门,其他水果很快恢复。熊玠的意思清楚,台湾得醒醒,别老指望大陆单方面让步。两岸贸易额年年涨,顺差稳稳的,可台湾军费也水涨船高,买美制武器花大钱。这边和平对话,那边备战,逻辑上说不通。
熊玠的两次警告,间隔六年,前后呼应。2015年在北京说变思路,2021年在美国报纸上说重估规则,都戳中要害。大陆这些年对台政策确实在调,减少让利,设限贸易调查。2023年初,大陆对台贸易查得严,宣告让利时代基本结束。台湾那边赖清德上台后,更闹腾,跟美国走近,军购不断。大陆回应也硬,警告别玩火。熊玠看在眼里,早年就说过,和平与武力之间选一个,别老模糊。
两岸关系到现在,熊玠的警告还管用。台湾经济离不开大陆市场,半导体、农产品都靠这口饭。可政客们选票至上,台独声音大,赖清德喊两岸迎刃而解,得满足条件,其实就是统独底线。大陆不让步,军演常态化,台湾年轻人压力山大。熊玠早年参与《与台湾关系法》,知道美国那套,但也清楚,大陆崛起后,游戏规则变了。盲目让利等于示弱,台湾当局得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