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九年的惨败与危机
1731年,清朝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灾难。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的北路军在和通泊遭遇惨败,这支由八旗精锐、索伦勇士和蒙古骑兵组成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仅剩两千残兵狼狈撤回科布多大营。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
雍正皇帝原本信心满满,希望能一举平定准噶尔,彻底解决西北边患。然而,这场惨败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更糟糕的是,科布多防线门户大开,军机处的大臣们手忙脚乱,试图调兵增援,却发现后方兵力空虚,粮草匮乏,根本无力组织有效防御。
此时的雍正内外交困。朝中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想借机发难;喀尔喀蒙古三部也暗流涌动,亲准噶尔的势力逐渐抬头。更可怕的是,装备精良的准噶尔骑兵乘胜追击,在外蒙古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大清帝国似乎摇摇欲坠。
驸马爷策棱的崛起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关键人物站了出来——策棱,康熙皇帝的驸马,雍正的妹夫。他不仅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更是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的领袖。
策棱自幼与准噶尔有血海深仇。1692年,准噶尔入侵他的家乡塔密尔,迫使他背井离乡,投奔清朝。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不仅赐予府邸,还让他入宫接受皇子般的教育。1706年,康熙将和硕纯悫公主许配给他,并封他为贝子,允许他返回塔密尔发展势力。
回到家乡后,策棱目睹喀尔喀蒙古饱受准噶尔欺凌,决心整顿军备。他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赛音诺颜精兵,军纪严明,战斗力远超其他蒙古军队。康熙末年,他多次率军征讨准噶尔,因战功晋升为扎萨克。雍正即位后,更是加封他为多罗郡王,并命他驻守阿尔泰,担任副将军。
第一次力挽狂澜:鄂登楚勒之战
1731年八月,准噶尔名将大策凌敦多布率三万大军进犯喀尔喀。此人曾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又在亚梅什湖战役中击败俄军,威名赫赫。
面对强敌,清军统帅锡保命策棱和丹津多尔济迎战。策棱仔细观察敌情,决定设下埋伏。他派巴海率六百人诱敌,自己则在鄂登楚勒设伏。巴海成功将准军引入包围圈,策棱率伏兵突袭,斩杀准军大将喀喇巴图鲁,重创锡喇巴图鲁,大策凌敦多布仓皇逃窜。
捷报传至京城,雍正大喜,破格晋封策棱为和硕亲王,赏赐万两白银,并授予喀尔喀大札萨克之职。
第二次决胜之战:额尔德尼昭大捷
1732年六月,准噶尔另一名将小策凌敦多布率三万大军再次进犯。他们原计划劫掠喀尔喀最高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活佛,但雍正早有防备,提前将活佛转移。
小策凌敦多布恼羞成怒,在喀尔喀烧杀抢掠,并趁策棱主力在外,突袭塔密尔,掳走他的两个儿子和侍妾。策棱悲愤交加,率军紧追不舍。
八月,两军在额尔德尼昭(光显寺)决战。策棱利用准军轻视八旗兵的心理,故意让老弱士兵列阵诱敌,自己则率精兵埋伏。准军果然中计,贸然深入,结果被伏兵围杀,死伤惨重,小策凌敦多布仅率残部突围。
此战清军歼敌近两万,缴获无数战利品。雍正欣喜若狂,赐策棱“超勇亲王”尊号,并追封其亡妻为固伦长公主。此外,还赏赐大量牲畜、白银,并拆分喀尔喀三部,增强策棱的势力。
历史影响
策棱的两次大胜,彻底扭转了雍正朝的西北战局。准噶尔元气大伤,被迫求和。1734年,清准签订和约,以阿尔泰山为界,此后二十余年再无大战。
若没有策棱的力挽狂澜,喀尔喀蒙古可能倒向准噶尔,雍正晚年的统治将更加艰难。而乾隆继位时,若准噶尔仍虎视眈眈,清朝的西北局势将更加危险。可以说,策棱不仅是雍正的救星,更是大清边疆稳定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