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元朝无疑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至今仍引发诸多争议。不少历史学者和民众对元朝的正统性持怀疑态度,甚至将其视为外族对中原的殖民统治。关于元朝是否属于中国正统王朝这一议题,笔者在先前撰写的文章中已进行过详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章深入了解。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统治者实施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反抗势力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在创业初期,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逐步积蓄实力。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先后击败了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南郊举行盛大登基大典,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定年号为洪武。登基后不久,朱元璋立即发动北伐战争,并发布著名的《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纲领。这一极具号召力的口号确实起到了凝聚民心、壮大队伍的重要作用。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北伐过程中,朱元璋却逐渐转变态度,开始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立即着手编修《元史》。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天命论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命说占据重要地位,认为上天主宰人间命运,王朝更迭皆由天意决定。朱元璋出身贫寒,曾做过乞丐和和尚,这样卑微的出身要服众,就必须借助君权神授的理论。他在祭天文告中明确表示: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这段话既承认了元朝统治的合法性,又强调其气数已尽,为明朝的建立提供了神圣依据。
其次,从政治现实考量。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而直接承继宋朝,将面临诸多难题:其一,按照法理需要寻找赵宋后裔继位,这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利益;其二,宋朝仅据半壁江山,而元朝疆域空前,否认元朝将导致对新征服领土的合法性危机;其三,完全抹杀元朝历史会造成历史断层;其四,元朝本身已承认宋朝正统,并编修《宋史》,这种历史传承不容忽视。
再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中原地区已经形成多民族共处的局面。明朝要建立统一国家,就必须获得各族民众的认同。若朱元璋仅以汉人代言人自居,势必会引发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抵触情绪。此外,明朝政权中不少官员都曾在元朝任职,承认元朝正统有助于稳定这部分人的政治立场。同时,这也是分化蒙古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策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元朝统治期间,各民族交流融合不断加深,蒙古族已逐渐接受儒家文化,开始汉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古族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朱元璋对元朝正统地位的承认,实际上是对这一历史现实的明智接纳,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