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安史之乱,很多人可能对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在盛唐时期,他们却是让整个帝国陷入动荡的关键人物。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堪称唐朝历史上最惨烈的内部冲突。令人费解的是,叛军首领安禄山在起兵一年后就去世了,为何这场动乱还能持续如此之久?
藩镇割据埋下祸根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巅峰,但繁荣背后暗藏危机。朝廷为了防御边疆,赋予节度使过大的权力,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这些手握重兵的藩镇节度使,在边境地区不断扩充军力,其中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实力最为雄厚。
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特别善于培植亲信。他麾下有一支由八千胡人组成的精锐骑兵,这些战士全身披甲,只露出双眼,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更可怕的是,安禄山还网罗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崔乾佑擅长用计,曾用疑兵之计击败名将哥舒翰;养子安守忠在清渠之战中以少胜多;还有史思明、李归仁等猛将。这些都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叛乱爆发与玄宗出逃
公元755年,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野心,率领三镇大军直扑长安、洛阳。虽然早有大臣提醒唐玄宗提防安禄山,但沉迷享乐的皇帝始终不以为意。直到叛军兵临城下,玄宗才慌忙派哥舒翰等将领迎战,结果接连失利。
眼看两京相继陷落,年迈的唐玄宗只得带着太子李亨仓皇出逃。途中遭遇叛军伏击,父子失散,最终在灵武重聚。心力交瘁的玄宗决定禅位给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肩负起平定叛乱的重任。
权力更迭中的内乱
安禄山攻占两京后,在长安称帝,建立大燕政权。但好景不长,次年春节朝贺时,这位肥胖多病的叛军首领就支撑不住了。其子安庆绪趁机发动政变,弑父夺位。
然而这位新君远不如其父,很快丢失了长安、洛阳,仅能控制河北部分地区。走投无路之下,安庆绪向幽州的史思明求援,许诺将来让位。史思明念及旧情,决定出兵相助。
史思明的崛起
在随后的相州之战中,史思明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唐朝集结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准备一举剿灭叛军。但唐肃宗犯下致命错误:不设总指挥,仅派宦官鱼朝恩协调各军。结果各节度使互相猜忌,指挥混乱。
史思明抓住战机,以五万精兵采用游击战术,竟然击溃了六十万唐军。此战之后,他又在邙山击败名将李光弼,完全控制了河南地区,成为新的割据霸主。
暴政与内讧
史思明掌权后,很快暴露出残暴本性。他偏爱幼子史朝清,欲杀长子史朝义。结果反被史朝义先发制人,兵变夺权。史朝义继位后同样昏庸,短短数月就丢失大片领土,最终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
随着叛军核心人物的相继死亡,加上唐军不断进剿,这场持续八年的动乱终于在763年落下帷幕。
历史教训
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唐朝的藩镇制度缺陷。安禄山等人不过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索。从军事角度看,他们并非真正的帅才,能够持续作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玄宗、肃宗在用人和指挥上的重大失误。特别是相州之战中,六十万大军因指挥混乱而溃败,直接导致战事延长。这场动乱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