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出身于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作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最终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尽管史书多尊称其为先主,但刘备的崛起之路远比这个尊号来得艰辛。
在群雄并起的汉末乱世中,刘备的起点可谓相当卑微。虽然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号,实际上他家境贫寒,完全是从底层打拼起来的。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后世却常被贴上伪君子的标签,而那些真正残暴的诸侯反而被美化。这种评价实在有失公允。
当时的名士们对刘备的评价普遍很高。比如广陵太守陈登就曾赞叹:刘玄德确实是人中龙凤,有成就王霸之业的雄才大略。要知道陈登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在任时多次挫败孙策的进攻,甚至怀有吞并江南的雄心。可惜这位英才早逝,未能大展宏图。
就连曹操的顶级谋士郭嘉也给予刘备极高评价:此人胸怀大志又深得人心。他麾下的关羽、张飞都是万夫莫敌的猛将,甘愿为他效死力。依我之见,刘备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其谋略深不可测。这段评价在正史中确有记载,足见刘备的过人之处。
刘备早年间辗转依附过多方势力,但奇怪的是,每位收留他的诸侯都对他赞赏有加。更难得的是,无论寄人篱下多久,他的核心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忠诚,形成相对独立的军事集团。这在当时实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军纪方面刘备堪称诸侯中的典范。《三国志》记载的其他军阀或多或少都有屠城暴行,唯独刘备的军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从未发生过残害百姓的事件。
真实的刘备绝非演义中那个动辄落泪的软弱形象,而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雄主。可惜当他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时,天下大势已定。虽然曾短暂占据徐州,但该地早因曹操与陶谦的战争而元气大伤。据《后汉书》记载,曹操当年在徐州屠杀数十万百姓,致使泗水断流,五县荒无人烟。
转机出现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获得立足之地。公元219年,他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后自立为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纵观其一生,刘备既不滥杀功臣,也不残害百姓,在当时就享有崇高声望。讽刺的是,如今竟有人将屠城数十万的曹操奉为英雄,却把仁德的刘备贬为伪君子。
晚年的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伐吴,结果在夷陵惨败。章武三年(223年),这位传奇君主病逝于白帝城,享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他临终前将国事全权托付诸葛亮之举,被史学家陈寿誉为古今典范。如今成都的汉昭烈庙,依然在诉说着这位仁德之君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