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名将。当他在麦城兵败身亡时,却始终未能等到援军。关于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诸葛亮不知情,也有人猜测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当时有人及时救援,这位威震华夏的猛将或许就不会命丧沙场。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关羽兵败时的真实处境。
当时关羽率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樊城,连曹操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位武圣。在著名的水淹七军一役中,庞德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所杀。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但在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下,转而与东吴结盟,共同对付关羽。
曹操派出的说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孙权。魏吴联盟达成后,由于关羽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襄樊前线,后方荆州防务空虚。孙权抓住这个绝佳时机,命吕蒙率军突袭荆州,使关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最终被迫退守麦城。
面对东吴的劝降,关羽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这位令魏吴两国都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在敌人的阴谋之下。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关羽确实让曹操和孙权都深感忌惮,才会联手对付他。
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及时救援呢?其实当战报传到益州时,战局已无法挽回。况且当时刘备尚在人世,诸葛亮作为军师并无调兵遣将的权力。真正有机会救援的是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但他们却因私心作祟而袖手旁观。最终关羽战死,刘封被处决,孟达则投奔了魏国。
事实上,即便刘封和孟达出兵相助,恐怕也难以扭转战局。以他们的兵力,即便赶赴麦城也很可能被东吴军击溃。刘封之所以见死不救,是因为关羽曾公开质疑他与刘备的血缘关系,这让他怀恨在心。
当时诸葛亮远在益州,距离麦城千里之遥。等他得知战况时,早已错失救援时机。作为文官,诸葛亮并不直接掌握兵权,军务大权仍由刘备掌控。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其实早就预见到这种危险,曾多次提醒刘备,可惜最终还是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关羽的败亡给蜀汉集团带来了沉重打击。不仅北伐大业功亏一篑,更因丢失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导致日后蜀军粮草补给陷入困境。可以说,荆州之失为蜀汉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纵观全局,诸葛亮对刘备父子可谓鞠躬尽瘁。关羽之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诸葛亮见死不救,实在有失公允。这位蜀汉丞相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不该为此背负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