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一改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强硬军事手段。他多次派遣大军北征匈奴,取得了辉煌战绩:不仅成功收复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还夺取了连接东西的河西走廊要地,迫使匈奴远逃漠北,出现了漠南再无匈奴王庭的盛况。不过这些胜利只是汉匈百年战争中的阶段性成果。令人费解的是,到了晚年时期,汉武帝组织的多次北伐却接连受挫,损兵折将,这究竟是何原因?
一、和平假象下的暗流涌动
从公元前116年到公元前101年,汉匈之间维持了十余年的表面和平。这段休战期实则是双方元气大伤后的喘息之机。汉朝方面损失尤为惨重:抗匈名将霍去病在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其舅舅卫青也在公元前106年病故。匈奴方面则不断派使者示好,希望恢复传统的和亲关系。
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不买账,他认为匈奴的示弱只是权宜之计。朝中以主战派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进言:匈奴新败,理应令其称臣纳贡。随着双方互相扣留使节,矛盾不断升级。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雄师巡边至朔方城,本想震慑匈奴,不料匈奴单于非但不惧,反而变本加厉扣押汉使,最终导致和谈彻底破裂。
二、连年征战的惨痛教训
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无理扣押。次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精兵出击酒泉。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初时势如破竹,却因孤军深入遭匈奴围困,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仅百余人死里逃生。此后公孙敖、路博德等将领相继出征,均无功而返。更令人扼腕的是,名将李广之孙李陵虽初战告捷,最终却因寡不敌众而被迫降敌。
执着的汉武帝在公元前97年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北伐。李广利、路博德、韩说分兵出击朔方、九原,公孙敖进军雁门。尽管各路汉军与匈奴展开激烈厮杀,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到了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度挂帅,率领七万大军从五原出击。初期战事顺利,但因后援不继,最终兵败投降,酿成汉军史上最惨重的失利之一。
三、盛极而衰的深层原因
晚年的汉武帝为何屡战屡败?首先,经年累月的战争已掏空国库,耗尽民力。其次,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相继离世,汉军再难涌现能抗衡匈奴的统帅。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斗的干扰:在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征时,长安爆发巫蛊之祸,牵连其亲属下狱。前线主帅闻讯方寸大乱,最终酿成全军覆没的悲剧。痛定思痛的汉武帝最终颁布轮台罪己诏,宣布停止对外征伐,转向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