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在位第二年,秦国首次设立丞相一职。来自下蔡的甘茂被任命为左丞相,而樗里疾则担任右丞相。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继承了父亲开创的基业。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取了河西地区,吞并了富庶的巴蜀之地,又攻占了楚国的汉中郡,打开了通往南阳盆地的门户,连周天子都不得不送来祭祀用的胙肉以示尊重,可见秦国当时的强盛。
作为一代雄主的儿子,秦武王自然不甘平庸,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当时秦国在南方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中原地区,韩、赵、魏三国仍然是秦国东进的主要障碍。自春秋时期著名的崤之战后,秦国就被晋国阻挡在崤山以西长达三百多年。直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才逐渐强盛,秦国军队才得以偶尔突破崤函天险。然而,这条通往中原的战略通道仍然控制在三晋手中,严重制约着秦国的扩张。
为此,秦武王特意召见新任左丞相甘茂,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寡人想驾车直通三川地区,亲眼看看周王室的情况。若能实现这个愿望,就算死了也能名垂青史!这里说的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流域,正是周王室所在地。而从秦国所在的渭河平原前往周王室,必须经过韩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宜阳城周长八里,三面都是悬崖峭壁,还控制着渑池和东西崤山,是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据点。秦武王要实现通三川的梦想,就必须先拿下宜阳!
但攻占宜阳谈何容易?在秦武王之前,秦国曾两次攻打宜阳,其中在公元前335年还曾成功占领。但由于种种原因,秦国最终不得不将宜阳归还韩国。这座要塞对韩国至关重要,是连接其黄河南北领土的纽带。一旦失守,韩国领土就会被拦腰截断。因此,韩国在此驻扎了十万精锐部队,还储备了足够全城军民食用数年的粮食。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秦武王想要攻占宜阳可谓困难重重。
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甘茂没有推辞,而是冷静地提出了一个策略:请允许我出使魏国,与魏国结盟共同伐韩。然而,在完成出使任务后,甘茂却对副使向寿说:你回去告诉大王,就说魏国已经同意结盟,但请大王还是不要攻打宜阳了。事成之后,功劳都归你。向寿虽然不明白甘茂的用意,但还是如实向秦武王转达了这番话。
秦武王听后并没有发怒,而是敏锐地察觉到甘茂可能另有隐忧。他亲自赶到息壤(今陕西咸阳市东郊)迎接甘茂,当面询问原因。甘茂这才道出自己的顾虑:宜阳虽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韩国上党和南阳的财富都集中于此。现在大王要跨越险阻,千里迢迢攻打宜阳,难度极大。当年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花了三年才成功。事后魏文侯给乐羊看了一箱诽谤他的奏章,乐羊立即叩头说:'这不是臣的功劳,全靠主上的信任。'如今臣是客居秦国的外臣,樗里疾、公孙奭等亲韩派又深得大王信任。如果他们进谗言,大王难免会听信。到那时,大王违背了与魏国的盟约,而臣却要承受韩国国相公仲倗的怨恨。
甘茂接着讲了一个典故:当年曾参住在费地,有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起初她不信,但当第三个人来说时,她就吓得丢下织布梭翻墙逃走了。臣的贤德不如曾参,大王对臣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对儿子,而怀疑臣的人可不止三个,臣真怕大王也会像曾母那样丢下'织布梭'啊!
秦武王这才明白甘茂的担忧,当即立下誓言:寡人绝不会听信谗言,我们在此定下盟约!
得到秦武王的保证后,甘茂终于在公元前308年秋率军攻打宜阳。韩国国相公仲倗立即增派二十万大军增援宜阳城。这座本就易守难攻的要塞,在韩军重兵防守下更显坚固。为彻底击退秦军,韩国还向楚国求援,楚怀王派大将景翠率军驻扎在宜阳附近的山下,坐观战局发展。
周王室对此战格外关注。二十多年前,秦军就曾兵临东周索要九鼎。如果这次攻下宜阳,周王室将岌岌可危。东周君询问大臣赵累对战局的看法,赵累直言:宜阳必破。东周君不解:宜阳城防完备,守军十万,还有二十万援军和楚军相助,秦军怎会成功?赵累解释道:甘茂是客卿,胜则功成名就,败则身败名裂。秦武王排除众议执意攻宜阳,若失败将颜面扫地。所以此战必胜。
然而楚军的出现确实让秦武王动摇,甘茂急忙分析道:楚军虽与韩结盟,但不会主动攻秦;韩军也担心楚军别有用心。两军必互相防备。大臣冯章又献计:可许诺归还汉中给楚国,牵制楚军。秦武王采纳此计,成功阻止了楚军参战。
在周王室的建议下,楚将景翠决定按兵不动。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秦军全力攻城,但韩军顽强抵抗,战事持续五个月未果。樗里疾等人不断劝秦武王撤军,秦武王也一度动摇。甘茂只提醒了一句息壤之盟,秦武王便坚定增兵支援。
战事胶着之际,秦军士气低落。甘茂三次击鼓,士兵都不愿进攻。右将军尉警告要执行军法,甘茂却宣布散尽家财犒赏将士。第二天,秦军士气大振,终于攻破宜阳,斩首六万。
宜阳的陷落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秦武王兴奋地前往西周,却在举鼎时意外身亡。失去靠山的甘茂被迫逃往齐国。
这场战役中,秦国虽然实力占优,但过程充满波折。为取胜,秦国不仅付出巨大伤亡,还被迫承诺归还汉中。这充分说明,宜阳之战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意志、政治的全方位对抗。正是秦国在各方面都坚持到底,才取得了这场关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