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历史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清流派领袖翁同龢趁着甲午战争清军溃败之际,暗中谋划削弱李鸿章的政治影响力。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两位晚清重臣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矛盾?为何翁同龢要不遗余力地打压李鸿章呢?
要理解这段恩怨,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人的官职差异。翁同龢作为光绪帝的老师,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和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可谓位高权重。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始终未能获得大学士的头衔。在清朝官制中,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实,却有宰相之名,是文官的最高荣誉。每当听到别人尊称中堂大人时,翁同龢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酸楚。
反观李鸿章,此时已贵为文华殿大学士,同时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朝内阁设有三殿三阁大学士,其中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为尊崇。李鸿章不仅手握实权,更顶着中堂的显赫头衔,其政治地位堪比现代的内阁总理。
翁同龢之所以处心积虑要扳倒李鸿章,正是觊觎其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在他看来,只要除掉这个政敌,自己就有机会登上梦寐以求的相位。可惜天不遂人愿,尽管他多方运作,慈禧太后最终还是没有成全他的心愿,这成为翁同龢毕生的憾事。
那么,在复杂的清朝官制中,到底什么官职才算真正的宰相呢?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获得大学士头衔的官员才能被称为中堂,也就是名义上的宰相。不过大学士也有高低之分,除了三殿三阁的正牌大学士外,还有次一等的协办大学士。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就是以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身份活跃在政坛。
有人可能会疑惑:军机大臣掌握实权,难道不算宰相吗?这要从军机处的由来说起。雍正七年,为应对西北战事,雍正帝特设军机处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大臣虽权倾朝野,但这个职位既无固定俸禄,也无正式品级,通常由其他官员兼任。因此,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
再看六部尚书的情况。作为中央政府的核心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都是从一品大员。不过他们的品级仍低于正一品的大学士。若某位大学士兼任尚书,那他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堂大人了。
最后说说封疆大吏。总督、巡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手握军政大权,地位显赫。比如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曾国藩管两江,张之洞治湖广。但单就品级而言,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都低于大学士。当然,像李鸿章、曾国藩这样既当大学士又任总督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宰相级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