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商周84 :西周人的衣食住行藏着一道不可逾越的贵贱鸿沟
创始人
2025-10-06 12:32:10
0

编辑

1、西周贵族男孩长到二十岁,要行一场庄重的冠礼。宾客会依次为他加三顶帽子:先加黑色的“缁布冠”,意味着从此能参与朝政;再加白鹿皮做的“皮弁”,象征要承担狩猎与作战的责任;最后加红中带黑的“爵弁”,代表获得了祭祀神灵的资格。这三次加冠,像给少年颁发了三张“权限卡”,一张比一张分量重。加冠时,他上身穿着黑色的“衣”,下身配浅绛色的“裳”,右衽的衣襟从胸前绕到肩后——这是从商到周不变的贵族装束,就像现代礼服的标准款,一眼就能看出“圈内人”的身份。《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这顶帽子戴上去,就再也摘不掉贵族的责任与体面了。

2、西周人的衣服,上衣叫“衣”,下装叫“裳”,分得清清楚楚。“衣”是右衽,衣襟从左边绕到右边,用带子系在腰间,这种样式从商代石刻人像到战国木俑,几百年没变过——就像现代西装的翻领,成了“文明人”的标志。“裳”更像如今的裙子,正面平整方正,折裥打在两侧,庄重得像一堵矮墙。洛阳出土的人形铜车辖上,那个屈膝而坐的铜人,就穿着这样的衣和裳,连腰间束的“芾”(蔽膝)都清晰可见。这“芾”是贵族的“身份补丁”,用皮革制成,朱红色的最尊贵,《小雅·采菽》说“赤芾在股”,红芾垂在大腿上,走路都带着等级的风。衣与裳的每一针线,都在说:“我是谁,我该站在哪个位置。”

3、周人的饭碗里,最常见的是稷(小米)——他们的始祖后稷就是稷神,可见这粮食多重要。比稷金贵些的是黍(黄米),招待客人时才舍得端出来,像如今的“特供米”。稻在北方少见,常和粱(精细小米)并称“稻粱”,专属于贵族宴席。百姓的口粮就粗糙多了:菽(豆子)要煮得软烂才咽得下,麻子(苴)磨成粉混着苦菜吃,《豳风·七月》里“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说的就是农夫用臭椿当柴,煮麻子拌苦菜的日子。同样是果腹,贵族吃稻粱如嚼玉,百姓咽麻茶如吞糠,一碗饭里,盛着两个世界。

4、西周人的餐桌上,肉的种类比数量更能显身份。天子祭祀用“大牢”,得有牛、羊、猪三牲;诸侯用“特牛”(一头牛),祭祀时却能升一级用大牢;卿大夫吃“少牢”(羊和猪),祭祀就用特牛。这规矩像把尺子,连列鼎制度都跟着站队:九鼎配大牢,七鼎配少牢,普通士人只能吃鱼,庶人更是常年与菜为伴。可鲜鱼明明滋味鲜美,《小雅·鱼丽》里贵族宴客,就摆着鲿、鲨、鲤等各色鱼鲜,却仍把它排在肉后面——就像给珍馐贴了“次等”标签,只因它是“庶人也能得”的美味。舌尖上的等级,比鼎上的铭文更直白。

5、古公亶父初到周原时,还住着“陶复陶穴”——半地穴式的房子,挖个坑,用火烧硬穴底,像烧陶器一样,所以叫“陶屋”。到了西周,贵族早用上夯土版筑盖宫室,百姓却仍挤在这样的“地下家”里。沣西张家坡发现的十五座西周早期居处,最大的才十平方米,深一两米,穴壁当半墙,中间立根木柱撑着草顶,一角挖个灶坑,烟得从屋顶缝里钻出去。雨天时,穴底的草泥地面难免返潮,冬天更是四面漏风。就像贵族住着瓦房,百姓却蜷在土窑,一道地平线,隔开了两个天地。

6、灭商之后,西周贵族迷上了盖大房子。周原遗址里,宗庙和宫室的基址用夯土一层层砸实,坚硬得能跑马;柱子立在深深的柱洞里,撑起高高的屋顶;墙壁用版筑技术砌成,平整得像刀切。《大雅·緜》里“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说的就是这种壮观景象——百堵土墙围起的宫室,门窗朝着西南,既通风又向阳。宫室里分堂、室、房,堂是议事待客的“大厅”,室是住人的“内屋”,连台阶都分等级,主人走东阶,客人走西阶。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喊:“这是权力的地盘。”

7、西周的马车,是贵族最显眼的“座驾”。独辕在前,衡木横在辕头,轭架在马颈上,车箱(舆)方方正正,轮子裹着铜箍——虢国墓出土的马车复原图里,连轴头的铜軎、插在轴孔里的铜辖都精致无比。最讲究的是“銮铃”,挂在轭上,马车一动就“雍雍”作响,像在宣告“贵人来了”。周王赏赐大臣,常送“金车”(装饰华丽的车)或“虎”(虎皮车篷),毛公鼎铭文里就记着这类赏赐。普通百姓连见都难见,出门全靠脚——马车的辙痕里,印着贵族与庶民的距离。

8、拉车的马也得配“首饰”。“攸勒”是皮革做的络头,镶着铜片或贝壳,《小雅·蓼萧》说“革冲冲”,说的就是这些装饰闪着光。轭上的銮铃更不简单,铃铛里有小锤,车一动就叮当作响,等级越高,铃铛越多。这声响像无形的名片:远处听见“雍雍”声,就知道是贵族的车来了。马具的华丽程度,比马的毛色更重要——就像现代豪车的logo,差一点都显不出身份。

9、西周贵族连腿上的“绑腿”都有讲究,叫“邪幅”,从脚踝缠到膝盖,既保暖又显精神,《小雅·采菽》说“邪幅在下”,和大腿上的“赤芾”呼应,上下都透着规矩。这“邪幅”不是为了干活方便,而是礼仪的一部分——就像现代西装裤必须配皮鞋,少了它,再华丽的衣裳也失了体面。贵族的体面,从来藏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细节里。

10、周人做饭,靠的是一套“青铜厨具”:鼎煮肉,鬲熬粥,要蒸饭就用甑——底下架个鬲,中间隔层有孔,鬲里放水烧开,蒸汽穿过孔把甑里的米蒸熟,连起来叫“甗”。《周易》“鼎卦”说“鼎折足,覆公餗”,讲的就是用鼎煮肉时打翻了的窘况。贵族用列鼎做饭,九鼎煮大牢,七鼎煮少牢,连火候都得按等级来;百姓却只有一口陶鬲,煮点稷米混着野菜,能熟就好。同样是烟火气,一个煮的是排场,一个煮的是生存。

11、虽然鱼在祭祀中比肉低一等,贵族待客却少不了它。《大雅·韩奕》里,显父为韩侯饯行,端出“炰鳖鲜鱼”,配着竹笋和蒲菜,鲜得能掉眉毛。《周颂·潜》记祭祀用的鱼,有鳣(鳝鱼)、鲔(鲟鱼)、鲤等,都是当时的珍品。这些鱼不是随便捞的,得是活水河里的鲜货,就像如今宴席上的“时鲜”,贵的不是鱼本身,是“能随时吃到”的特权。百姓钓鱼是为了填肚子,贵族吃鱼是为了显雅致,同一条鱼,吃出了不同的滋味。

12、西周的水上交通,对百姓来说几乎等于“没有”。《周易》里反复说“利涉大川”“不可涉大川”,不是说河水多危险,是因为多数人只能徒步过河。水深了就抱着木头漂,水浅了就蹚过去,《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方”是木筏,可普通百姓哪有木筏?“大过”卦说“过涉灭顶,凶,无咎”,意思是淹死了也别怪谁——不是不心疼,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庶民躲不开的命。贵族出行有船有车,百姓渡河全靠天,一条河,隔开了生与死的距离。

13、周原的贵族宫室,夯土台基高几米,房屋连片,还有排水的陶管;几公里外的张家坡,百姓的半地穴式居处挤在低洼处,最大的才够摆一张床。宫室里铺着地板,挂着帷帐;民居里只有泥地,墙角堆着柴火。贵族在堂上议事时,百姓可能正在穴里修补漏雨的屋顶。这道看不见的墙,比夯土墙更坚固,把“贵”与“贱”隔得明明白白。

14、《豳风·七月》里的农夫,十月收完庄稼,还得拾麻子、采豆子。麻子磨成粉,涩得剌嗓子;豆子煮不熟,吃了胀气。可这就是他们的主食,配着苦菜、臭椿叶,能填饱肚子就谢天谢地。贵族也吃菽,但得做成香喷喷的豆羹,配着肉吃;麻子更是只用来喂牲口。同样的粮食,到了不同人手里,一个成了“粗粮养生”,一个成了“活命稻草”。

15、西周的官道上,最响的声音是贵族马车的銮铃。“和鸾雍雍”的声浪里,平民得赶紧躲到路边,连抬头看一眼都不敢。虢国墓出土的马车,铜饰闪闪发亮,虎皮车篷威风凛凛;而百姓的脚印,深深浅浅印在泥里,很快就被马车的辙痕覆盖。这声铃声,这道辙痕,就像给大地盖了章:“这是贵族的路,庶民只能靠边。”衣食住行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西周那道触手可及的贵贱鸿沟——它藏在冠帽的材质里,躲在饭碗的粮食中,刻在房屋的夯土里,响在马车的銮铃上,从未模糊过。

编辑

1、14-15世纪的后期哥特式建筑设计中,雕塑、绘画、彩色玻璃不再是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虽常安置在建筑内,却不再依附于建筑结构,拥有了更强的独立性。其中,乔瓦尼·皮萨诺(约1245/1250—1314年之后)创作的《圣母子》(约1305—1306年,大理石材质,高129厘米)是典型代表,现置于威尼斯附近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这尊雕塑既未与建筑墙面、立柱绑定,也未服务于特定建筑装饰需求,而是以独立作品的形态存在,凸显了后期哥特式雕塑“脱离建筑、自主表达”的核心趋势,也为雕塑艺术聚焦自身审美与情感传递奠定了基础。

2、乔瓦尼·皮萨诺的《圣母子》深受古希腊罗马艺术影响,这一点在雕塑的空间属性与形态上尤为明显。与罗马式、哥特式常见的“浮雕(依赖虚幻空间)”不同,皮萨诺的圣母与圣子虽比真人略小,却能“自我站立”,存在于真实空间中——这种独立成型的特点,正是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典型特质。此外,古典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细节上:圣母左腿承受大部分重量,上体呈“S”形,这种因重心移动形成的“对立平衡”(意大利语“反姿态”),是古希腊罗马人物塑像的标志性特征;圣母直直的长鼻子、浓眉厚下巴的“罗马人面孔”,也摆脱了中世纪雕塑的程式化,呼应了古典艺术对真实人体特征的还原。

编辑

图2-112 乔瓦尼·皮萨诺作《圣母子》,约1305—1306年,大理石,高129厘米,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

3、皮萨诺的《圣母子》与传统罗马式圣母像反差显著。罗马式圣母像多为坐姿,姿态规整对称、神情严肃,膝上的圣婴造型生硬,尽显“神性庄严”;而皮萨诺的圣母则是站姿,披头巾、罩王冠,用左手抱婴(大概率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母亲常左手抱孩、右手做事),右手轻提风衣下摆,衣褶如流水般轻柔斜落,腰间打结处又有平行如小圆柱的垂褶,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更关键的是,罗马式圣母强调“神性凌驾于人性”,而皮萨诺的圣母虽仍有天国母后的庄重,却通过自然的抱姿、真实的衣褶动态,注入了“人性化”特质,打破了中世纪雕塑的刻板感。

4、尽管借鉴古典艺术,《圣母子》仍保留了鲜明的哥特式风格,核心体现在母子的构图与情感表达上。从构图看,为了同等凸显圣母与圣子,皮萨诺未采用生活中“搂抱胸前”或“置于体侧”的常见姿势,而是让圣母将圣婴抱在左臂弯曲处,远离身体左侧——这种姿势虽不符合生活逻辑(长时间保持会疲劳),却符合哥特式艺术“审美优先于实用”的原则。从情感看,圣子右臂搭在圣母肩上,似在与母亲对话,左臂放于左腿,神态沉静;圣母虽无“哥特式微笑”,却通过与圣子的互动传递出温情,圣子胖乎乎的脸蛋与圣母的贵族气质形成呼应,既保留哥特式对“神性温情”的追求,又融入了细腻的情感互动。

5、《埃夫勒的让娜圣母像》是后期哥特式雕塑的另一代表,为1339年埃夫勒的让娜王后(法王查理四世遗孀)赠送给圣德尼修道院的镀银凸纹作品,高69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尊雕塑的象征意义极为鲜明:圣母左手抱婴,右手握权杖,杖顶镶嵌宝石百合花(法国王权象征),头巾上的压痕暗示曾戴王冠,明确将圣母塑造成“天国王后”;圣子则兼具“凡人婴儿”与“神性君王”双重特质——胖胖的脸蛋显稚嫩,右手轻拍母亲脸庞显亲昵,左手却持“浑元球”(世间权力的古老象征)。这种“神性与王权结合”的设计,既贴合捐赠者(王后)的身份,也体现了后期哥特式雕塑“服务世俗权力、融合宗教与王权象征”的特点。

编辑

图2-113 《埃夫勒的让娜圣母像》,1339年,镀银,高69厘米,巴黎卢浮宫。

6、这尊圣母像采用“敲打金属片”的工艺制作,与皮萨诺《圣母子》的石雕工艺截然不同:石雕是“减法创作”(削去多余石料),成品为实心,凸显人体实体感;而金属敲打工艺制成的雕塑是空心的,衣饰与人体的关系更像“硬邦邦的精致外衣包裹着局部躯体”——仅露出圣母的头、手、脚与圣子的部分身体,整体呈现高挑瘦长、头重脚轻的形态。镀银表面的光辉闪烁,进一步强化了“非现实感”,让雕塑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风格:虽优雅却略显做作,更注重装饰性与象征感,而非石雕对人体结构的还原,是后期哥特式“金属雕塑风格”的典型体现。

7、皮萨诺《圣母子》与《埃夫勒的让娜圣母像》虽同属后期哥特式,却因工艺、材质与创作目的差异,呈现出鲜明不同。工艺上,前者为大理石石雕(减法创作,实心),后者为镀银凸纹(敲打金属,空心);前者注重人体结构的真实还原(衣褶贴合躯体,凸显实体感),后者侧重装饰性(衣饰如硬壳,躯体仅局部露出)。风格上,前者融合古典艺术与哥特式,兼具“人性化真实”与“神性温情”;后者更强调象征与王权,通过百合花、浑元球等元素传递世俗权力与宗教神性的结合。材质上,大理石的厚重让前者显庄重,镀银的光泽让后者显华丽。这种差异既体现后期哥特式雕塑的工艺多样性,也反映其“服务不同需求(宗教审美vs王权象征)”的多元定位。

编辑

1、1848年,一场规模空前的欧洲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甚至没有经历革命的国家,如英国,也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它是短暂的“人民之春”,汇集了19世纪的核心议题,指引了未来一个世纪历史的发展方向。

2、那么,为什么欧洲会在1848年爆发革命呢?综合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迈克·拉波特《1848:革命之年》和罗杰·普赖斯《1848年欧洲革命》的研究成果,可以整理归纳为这样一些原因。

3、经济结构转型与工业资本主义矛盾。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指出,工业革命重塑了欧洲经济地理版图,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模式导致严重社会分化。传统手工业者在机械大工业冲击下陷入贫困,如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起义(1844)即是典型表现。

4、拉波特补充道,法德工业区的无产阶级已形成阶级意识,但缺乏有效组织。普赖斯强调,金融资本主义的投机行为加剧了经济波动,1836-1837年金融危机余波未平,铁路建设泡沫埋下隐患。三学者共同揭示: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为革命提供了燃料。

5、农业危机与马尔萨斯陷阱。1845-1847年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欧洲粮食减产40%,霍布斯鲍姆称之为"最后的旧式生存危机"。拉波特详细考证了爱尔兰大饥荒的辐射效应,粮食价格暴涨导致城市贫民生存线崩溃。普赖斯指出,东欧农奴制地区出现强迫劳役反弹,匈牙利平原发生抗租运动。三位学者共同注意到,传统农业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与新兴资本主义土地关系形成致命共振。

6、旧制度的政治衰朽。霍布斯鲍姆强调维也纳体系造就的"复辟王朝"已丧失治理效能,梅特涅体系压制自由却无力解决现实问题。拉波特以那不勒斯王国为例,揭示官僚系统腐败导96116419.scznq.com致行政瘫痪。普赖斯分析法国七月王朝的"腐败选举制",1200万人口中仅有24万有选举权。三人都指出:君主制合法性建立在镇压而非共识基础上,政治参与渠道的阻塞迫使反对力量走向街头。

7、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觉醒。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描绘了"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捷克、匈牙利知识阶层通过文化复兴建构民族认同。拉波特记录法兰克福议会中"大德意志派"与"小德意志派"的争论,显示民族统一诉求的政治化。普赖斯重点剖析哈布斯堡帝国的民族马赛克,指出意大利伦巴第-威尼西亚地区反奥情绪已达沸点。三位学者共同强调:1848年革命首次将民族自决提升为政治纲领。

8、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网络。霍布斯鲍姆追踪"双元革命"的思想遗产,法国大革命原则通过秘密会社跨境传播。拉波特还原了巴黎改革宴会如何演变成政治学院,工商资产阶级通过沙龙重塑公共舆论。普赖斯考证德意志各邦宪政运动,发现1847年巴登议会请愿已包含普选权诉求。三人的研究显示:宪政主义、代议制政府理念已在中产阶级中完成思想启蒙。

9、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萌芽。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指出,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1/1834)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行动的开端。拉波特统计巴黎革命期间工人俱乐部数量达200余个,证明组织化程度提升。普赖斯发现维也纳三月革命中,失业工人率先冲击军火库。尽管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在革命前夜(1848.2)方才问世,但三学者均承认:阶级对立已成为革命的重要维度。

10、1845-1847年经济危机的引爆作用。霍布斯鲍姆视之为"资本主义首次周期性危机",英国棉纺织业萎缩引发产业链崩溃。拉波特用数据揭示法国破产企业数在1847年激增67%,里尔失业率突破50%。普赖斯指出普鲁士国债在1842-1847年间翻倍,财政危机迫使政府削减救济开支。三位研究者达成共识:经济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催化了革命爆发。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政治。霍布斯鲍姆注意到,巴黎人口在1831-1846年间从78万增至100万,贫民窟成为革命温床。拉波特描绘柏林"房租暴动",产业工人聚居区形成反抗网络。普赖斯分析维也纳环城大道外的劳工社区,指出城市地理重组改变了抗争形态。三人共同揭示:工业化带来的空间重构,使城市成为革命剧场的物理载体。

12、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化。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强调大学扩张催生了"批判性知识群体",青年黑格尔派在德意志发挥思想先导作用。拉波特追踪法国《改革报》编辑群体的行动网络,证明文人从舆论批判转向政治实践。普赖斯统计发现,匈牙利三月革命领导人中80%具有律师或记者背景。三学者指出:现代知识分子作为新兴社会力量,在革命中扮演了组织者和代言人角色。

13、国际革命传统的持续影响。霍布斯鲍姆勾勒出1789-1830-1848的革命周期律,七月革命(1830)提供了跨地区联动样本。拉波特考证瑞士内战(1847)如何成为革命预演,自由派胜利鼓舞了全欧反对势力。普赖斯分析波兰流亡者在各国革命中的纽带作用,显示革命记忆的跨国传承。三人共同强调:革命既是本土矛盾的产物,也是欧洲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14、军事镇压能力的相对衰退。霍布斯鲍姆指出,1815-1848年间欧洲常备军规模缩减25%,奥地利军费占比从60%降至45%。拉波特披露法国国民卫队倒戈的关键作用,证明旧军队忠诚度下降。普赖斯考证普鲁士近卫军在柏林巷战中的犹豫,反映君主制暴力机器的效能衰减。三位学者揭示:当权者在武力垄断层面的松动,降低了革命门槛。

15、信息传播的技术革命。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强调铁路网初具规模(1848年欧洲铁路里程达9000公里),使革命信息传播速度提升10倍。拉波特统计法国电报线路在1845-1848年间增长400%,巴黎消息三天可达维也纳。普赖斯分析廉价印刷术的普及,指出革命传单成本下降80%。三人共同认为:信息革命重塑了政治动员的时空条件。

16、这些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要素在三位学者的框架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理解1848年革命的立体图景。霍布斯鲍姆提供宏观结构分析,拉波特侧重事件链条的实证还原,普赖斯则注重中观机制剖析,三重视角的融合使得革命的多重动因得以清晰呈现。

编辑

1、徐小虎首先聚焦故宫藏夏珪纸本《溪山清远》与纳尔逊美术馆绢本《十二景山水图》的年代问题,询问这两卷是否均为夏珪真迹。这一问题直指学界对夏珪作品断代的争议核心,尤其是《溪山清远》因风格特征被部aawylvhv.scznq.com分西方学者疑为十四世纪作品,而纳尔逊卷因有题款常被视为参照。

编辑

3-2 【宋】 夏珪《溪山清远》(局部)纸本,墨笔,46.5×88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辑

15-6 【宋】夏珪《溪山清远》(局部)纸本,墨笔,46.5×88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辑

15-4 【宋】夏珪《十二景山水图》(局部)绢本,水墨,27.31×253.68厘米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2、王季迁明确表示两卷均为夏珪真迹,指出差异仅在于纳尔逊卷有题款而故宫卷无,核心依据是“两者都是头等的笔墨”。在他看来,笔墨质量是判断真迹的首要标准,题款有无并非决定性因素。

3、徐小虎进一步质疑:若出自同一人,为何构图呈现明显时代差异?纳尔逊卷焦点在前景或背景,前后区分显著;《溪山清远》则从前景到后景连贯自然,这种技巧被西方学者视为十四世纪标记。这一疑问触及风格演变与断代的关联。

4、王季迁反驳称判断应聚焦笔墨而非结构,强调两卷笔墨有夏珪独特个性。他具体指出,对比横笔画、落叶树的横点、石头的形式与动态,可见共同特征;而纸本与绢本的材质差异,导致笔墨呈现效果不同,实则均用圆笔画树干、叶点和苔点,这是夏珪笔墨的核心标识。

5、徐小虎注意到树的姿态差异:故宫卷树更富动态,纳尔逊卷树则显直立。王季迁认可两者均为佳作,强调纳尔逊卷烟云气氛极佳,且题跋为宋人书法(南宋皇帝所题),从辅助元素佐证其时代与作者。

6、针对《溪山清远》“极干”如十四世纪画作的质疑,徐小虎提出“缺乏云雾”是否影响其南宋属性。王季迁以唐寅为例说明:纸本与绢本笔墨表现不同,纸上难画出绢本的渲染效果,不能以“干湿”判定年代。

7、谈及日本彦光院藏有题字的夏珪册页,王季迁指出其与纳尔逊卷同属绢本,易见亲缘性。他特别强调夏珪风格属“秃笔”类,近似马远却有区别,多数仿作因不用秃笔或用不好而露馅,只有大画家能使秃笔灵活自如。

8、总结而言,王季迁对两卷真迹的判定,始终以“笔墨个性”为核心:圆笔特征、秃笔的灵活运用、石头与树木的动态表现等,构成夏珪不可复制的风格密码,材质差异导致的视觉差异不应掩盖笔墨本质的一致性。

相关内容

山东通报威海冷库9人遇难火...
2024年12月7日,山东威海齐东海通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齐东海通...
2025-10-06 13:11:44
原创 ...
随着小勒布伦在北京大满贯半决赛中以4-2战胜世界排名第二的林诗栋成...
2025-10-06 13:11:25
谁是比你更好的中场?哈维只...
西班牙传奇中场哈维在出席活动时接受了快速问答采访,选出比他更优秀的...
2025-10-06 13:05:26
勿忘九一八丨94年前的今天...
央视网消息:今天是9月18日,94年前的今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2025-10-06 13:04:33
荐读|山河激荡英雄气——英...
山河激荡英雄气 ——英雄是中华民族闪亮的坐标 文 | 徐文耀、张萱...
2025-10-06 13:04:20
朱万章:宋元时期画龙的图式...
在宋元时期,以陈容为代表的、以“龙”为中心的画龙图和以李公麟、马远...
2025-10-06 13:04:17
元朝与南宋的战争中,为何要...
元朝与南宋的战争:襄阳之役的战略意义与历史影响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
2025-10-06 13:04:12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一生有...
成吉思汗:一位传奇征服者的身份之谜 成吉思汗,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2025-10-06 13:04:11
原创 ...
【改写版】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放...
2025-10-06 13:04:04

热门资讯

举重世锦赛何岳基赢得抓举金牌并... 新华社挪威弗勒10月5日电(记者赵建通、周欣)在5日于挪威弗勒举行的2025年举重世锦赛男子71公斤...
原创 2... 《芈月传》和《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中,秦武王的死因被演绎得颇具戏剧性——这位年轻力壮的君王,居然因为举...
原创 公... 公元219年,蜀汉名将关羽率领大军从荆州南郡挥师北上,剑指曹魏控制的襄阳、樊城两座军事重镇。这场被后...
九一八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9月16日下午,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墙之隔的马路上车流如织,夕阳余...
原创 当... 齐鲁之变:分封制下的大国崛起之谜 在周王朝分封的辽阔疆域中,齐国和鲁国如同两颗相邻的星辰,最初同样闪...
原创 华... 1948年华北军区的组建与特点 1948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与晋冀...
汉朝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为什...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西汉由刘邦创立,延续了210年,共有12位皇帝;东汉则由刘秀建立,持续1...
原创 第...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在位第二年,秦国首次设立丞相一职。来自下蔡的甘茂被任命为左丞相,而樗里疾则担任...
原创 关... 了解日本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并非以征夷大将军的身份统治,而是担任关...
原创 大... 在经典历史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清流派领袖翁同龢趁着甲午战争清军溃败之际,暗中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