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都是郭子仪。但若论实际战功,李光弼的军事贡献其实远超郭子仪。历史记载中,郭子仪在邺城之战失利后被解除所有军职,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期几乎完全退出战场,而李光弼则成为平叛的中流砥柱。令人唏嘘的是,尽管李光弼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能享受到最终胜利的荣耀,收官之战的主角意外地变成了仆固怀恩。当时李光弼已被调任河南副元帅,驻守临淮,远离了主战场。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和李光弼这对大唐军界的双子星,一个在关键时刻黯然退场,另一个则未能坚持到最后。这是否意味着朝廷人才匮乏?事实并非如此。若真的人才短缺,年过八旬的郭子仪怎会再次披挂上阵?但朝廷对这两位名将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郭子仪长期受到压制,半途退出;而备受重用的李光弼,为何最终也选择了隐退?
李光弼的退场实属无奈之举。当时他已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若不及时抽身,很可能步李国贞后尘,遭遇部下兵变。以治军著称的李光弼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这要从著名的河阳之战说起。
郭子仪被免职后,李光弼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朔方军节度使,成为实际上的平叛总指挥。由于邺城之败,史思明重占河北,率军南下,唐军被迫转入防御,黄河两岸成为新的战场。洛阳作为战略要地,成为叛军首要目标。李光弼精心部署,在黄河北岸构筑防线。
然而狡猾的史思明避实就虚,主攻滑州、汴州。在叛军猛攻下,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很快投降,导致叛军分兵两路:一路南下临淮,一路西进洛阳。危急关头,李光弼当机立断放弃洛阳,率军北渡黄河,固守怀州。
李光弼的战略意图很明确:洛阳难守,但必须在河南保留反攻基地,牵制敌军,防止其西进威胁长安。于是爆发了著名的河阳之战。此战虽最终获胜,但过程异常艰难。李光弼不仅要应对叛军进攻,还要处理内部叛乱。
李光弼上任之初就遭遇兵变危机。将领张用济不满严苛军纪,竟煽动兵变:李光弼天天夜查,当我们是叛军吗?不如突袭洛阳!不少将士响应,准备行动。多亏节度副使仆固怀恩及时制止:这是谋反!会连累郭公。这才避免内乱。但李光弼得知后立即处决了张用济。
张用济伏诛后,仆固怀恩率500胡骑气势汹汹来到李光弼大营。李光弼紧张万分,若冲突爆发,他很可能步李国贞后尘。所幸仆固怀恩只是示威,佯装训斥部下:谁让你们跟来的?李光弼心领神会,顺势化解危机:将士们听令行事,何错之有?来,共饮庆功!
若非仆固怀恩周旋,李光弼恐难逃此劫。这也反映出河阳之战的凶险。李光弼不仅展现军事才能,更以铁腕治军。
李光弼用三刀震慑全军:第一刀,以己为誓:若我退后半步,任谁都可杀我;第二刀,拿爱将郝廷玉开刀,令其任先锋,败退即斩。战斗中郝廷玉负伤换马,险些被杀;第三刀,对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玚施压,迫其父子死战。
通过这些铁血手段,李光弼最终赢得河阳之战。但胜利未能化解矛盾,反而埋下更大隐患。
战后李光弼欲守怀州,监军鱼朝恩却强令收复洛阳。仆固怀恩也上奏称叛军不堪一击。迫于压力,李光弼改变计划,让李抱玉守河阳,自率主力渡河攻洛阳。
李光弼在邙山设营,仆固怀恩却坚持平原扎营。史思明佯败弃物资,唐军争抢时遭伏击,惨败退至闻喜。这场看似小规模的战斗竟演变成大溃败。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仆固怀恩与鱼朝恩的合谋陷害。鱼朝恩无意中成了朔方军势力的帮凶。
面对困局,李光弼只能请罪,被调任临淮。他与朔方军的关系远非表面那么简单,背后暗藏复杂的政治角力。朝廷选择将朔方军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