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3年,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主持创制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训民正音,经过三年精心完善后,这套全新的朝鲜文字系统于1446年正式向全国颁布。这一创举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在此之前,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整个社会处于严重的文化断层状态。即便是统治阶层,他们学习的也是来自中国的汉字系统。为了适应本土需求,朝鲜学者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出吏读文这种特殊的书写体系,从其名称就能看出,这种文字完全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训民正音的诞生开启了朝鲜半岛民众文化普及的新纪元。虽然这套文字系统在15世纪中叶就已问世,但令人惊讶的是,直到近500年后的20世纪,这些表音字母才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朝鲜的统治阶层始终保持着对汉字的偏爱。直到1948年朝鲜半岛正式废除汉字,这套沿用千年的文字系统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往往成为外界认知的第一印象。就像人们提到方块字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必然是中国文化。
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进入近代以来,两国关系变得微妙复杂。这种特殊的关系也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认知,不少韩国人在看待中国时,常常流露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种心态在韩国著名学者金兰都的中国见闻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5年,韩国KBS1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名为《明见万里》的专题节目。在这档节目中,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以独特的视角,向韩国观众介绍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借此反思韩国社会面临的问题。节目内容包罗万象:从中国科技产品如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的营销口号,到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从高铁网络的迅猛发展到阿里巴巴集团的崛起;从共享经济的兴起到人口结构的深层分析。即便用今天的眼光回看,这位教授的洞察力依然令人叹服。他所预言的诸多趋势,如今在中国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在中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极大提升了社会运转效率;共享单车成为都市上班族的重要通勤工具;而关于人口问题的担忧,如今已成为韩国发展的最大困境。金兰都当年担心韩国会重蹈日本覆辙的预言,如今已成现实。2015年,韩国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人数,开启了人口负增长时代。到2022年,韩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0.78,创下全球最低纪录。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持续低迷,这种状况与日本如出一辙。加之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多项民调显示韩国国民的幸福感普遍偏低。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这档节目播出时,金兰都非但没有获得认同,反而遭到铺天盖地的嘲讽。大多数韩国观众拒绝接受中国的发展现实,他们固执地认为中国仍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落后。这种集体认知偏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要理解这种国民心态,必须从韩国的发展历程入手。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态与其历史命运密不可分。纵观朝鲜半岛数千年历史,这片土地长期处于周边强权的阴影之下。这并非贬低之词,小国为求生存,依附大国、纳贡称臣实属常见策略。就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关系,虽不至于你死我活,但小国的生存之道往往在于妥协的艺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箕子朝鲜时期,周王朝就对其进行了册封。到明朝时,这种朝贡关系达到顶峰,仅朱元璋在位期间,朝鲜使团就来华朝贡60余次。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近代中国在列强侵略下衰落,这种传统的朝贡体系才彻底瓦解。国际关系的本质终究取决于国力强弱,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而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局势更加复杂。
二战结束后,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对美国而言,韩国是其重要的战略据点。因此美国对韩国采取了物资援助与维稳并重的政策:一方面保障粮食等基本物资供应,防止发生大规模饥荒;另一方面维持社会秩序,防范动乱。此外,美军还在当地推行基础教育。1945至1960年间,在美国扶持下,韩国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但美军对韩国军队的控制极其严格,甚至规定韩国警备部队不得超过3万人。这种安排充分暴露了韩国当时的实际地位——与其说是独立国家,不如说是美国的准殖民地,美国人在当地享有诸多特权。
这种模式与战后日本如出一辙:通过军事控制、经济援助、技术输出等手段施加影响。美国凭借两次世界大战积累的财富和建立的国际秩序,成功登上世界霸主宝座。而日韩则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依靠美国提供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订单,同时在国内推行土地改革、普及教育等政策,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日本在1995年人均GDP达到4.42万美元,甚至一度超越美国;韩国也从战后的赤贫状态,发展到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经济成就,确实给了韩国人骄傲的资本。
但暴发户心态往往难以摆脱自卑的底色。一个长期仰人鼻息、缺乏历史底蕴的国家突然富裕起来,难免会产生炫耀心理。而曾经的天朝上国中国,自然成为最好的比较对象。诚然,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相对滞后,但两国的发展难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就像远洋巨轮与小舢板的区别。
中国的发展必须兼顾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这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在特定时期增速不及韩国实属正常。但韩国依靠美国扶持获得的发展,终究要付出代价。如今日韩两国风俗产业泛滥、生育率低迷、贫富分化严重,尤其是韩国财阀势力膨胀,普通民众生活艰难。更讽刺的是,韩国连军队规模都要受制于人,这样的发达又有何意义?或许正是预见到这些问题,金兰都才制作了那部纪录片,可惜他的良苦用心只换来嘲讽。
节目播出后,韩国社会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掀起轩然大波。有韩国年轻人甚至傲慢地宣称:不是韩国要追赶别人,而是中国日本要追赶韩国!对此,金兰都只能无奈回应: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而中国早已不把韩国放在眼里。平心而论,金兰都对中国的评价相对客观,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产业集群和民众生活,因而打破了自身偏见。但大多数韩国人没有这种亲身体验,他们的认知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中。
值得注意的是,金兰都的言论仍带有典型的韩国思维。他一方面惊叹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人在韩国赚太多钱,更提出韩国要驭象而飞的奇怪论调,暴露出根深蒂固的戒备心理。这种观点或许是为了节目效果,但确实反映出他对中国崛起的理解仍很肤浅。中国的崛起是独一无二的发展奇迹,不是简单观察几个产业园、采访几位企业家就能理解的。即便是美国也不得不以平等姿态对待中国,韩国又凭什么妄谈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想法既天真又狂妄。
国民心态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以2022年世界杯为例,各国啦啦队的表现就很有代表性。韩国啦啦队虽然靓丽,但更像供人观赏的花瓶;而美国啦啦队则充满自信与活力。这种差异折射出的是国民的文化自信。国家越强大,民众就越自信,就像盛唐时期,即便是长安街头的百姓,面对外国使节也能昂首挺胸。而一个国家的审美取向也能反映其精神状态——强盛时期偏好健康自信的美,衰落时期则倾向柔弱病态的美。美国社会对卡戴珊式审美的追捧,与唐代崇尚丰腴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国人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中国大放厥词,表现出极端自傲;另一方面又不断窃取中国文化申遗,暴露出深刻的自卑。这种扭曲心态与其国际处境密切相关。而中国也需要保持清醒,既要摒弃对周边国家的固有偏见,也要警惕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这个人口因素依然重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