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淝水之战怪不怪?前秦苻坚那会儿,手里攥着百万大军,光听说出征的队伍连绵几百里,连运粮草的车都能从长安排到寿阳,结果呢?被东晋那几万兵力打得落花流水,到最后苻坚自己都差点没跑掉,这事儿我一开始想破头都没琢磨明白。
我记得最早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还以为是东晋这边出了啥神仙人物,比如谢玄、谢石他们是不是有啥祖传的兵法秘籍?后来翻了不少史料才发现,哪儿有那么玄乎,苻坚这仗输得,纯属自己给自己挖坑,而且还是一挖一个准的那种。
先说这百万大军的水分吧。咱常听人说 “前秦百万雄师”,可实际上呢?这百万大军里,有一半以上是临时从各个部落里征调过来的壮丁,有的甚至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摸熟,更别说什么战术配合了。你想啊,一群连彼此姓名都叫不上来的人凑在一起打仗,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搞笑的是,苻坚为了凑够这个 “百万” 的数,连一些老弱病残都给拉上了,美其名曰 “壮声势”,结果到了战场上,这些人一看到东晋的军队稍微冲过来一点,先吓得掉头就跑,反而把自己这边的主力部队给冲乱了,你说这不是添乱嘛。
还有苻坚这人的心态,也真是绝了。他那会儿刚统一北方没几年,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连谋士王猛临死前劝他 “先稳定内部,别着急打东晋” 的话都抛到脑后了。出征之前,他跟手下人说 “我这百万大军,把马鞭子扔到长江里,都能把江水给堵住”,这话听着挺霸气,可实际上呢?他连东晋的真实兵力都没摸清楚,就盲目自信,觉得人家肯定会不战而降。等到了淝水边上,东晋那边提出 “你们往后退一点,给我们腾点地方渡河,咱光明正大地打一场”,苻坚居然还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想等东晋军队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袭击,结果下令 “后退” 之后,队伍里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 “我们输了!快跑啊!”,然后整个大军就跟炸了锅似的,开始疯狂逃窜,你踩我我踩你,死伤无数,哪还有心思打仗啊。
说实话,我有时候都觉得,苻坚这仗输得太冤了,但又觉得是必然的。你想啊,他手下的那些部落首领,本来就不是真心归顺他,只是迫于前秦的势力才暂时臣服,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旦打仗失利,这些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趁机脱离前秦的控制。就像慕容垂、姚苌这些人,表面上跟着苻坚出征,实际上一直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等到苻坚战败之后,他们立马就各自称王,前秦也就这么分崩离析了。
而且东晋这边虽然人少,但人家是真团结啊。谢玄组建的 “北府兵”,都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民,这些人跟前秦有血海深仇,打仗的时候一个个都拼了命,再加上谢石、谢琰这些将领指挥得当,知道自己人少,不能跟前秦硬碰硬,就专门找前秦军队的弱点打,比如趁他们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发动突袭,或者利用淝水的地理优势截断他们的退路。反观苻坚,一会儿想速战速决,一会儿又想耍小聪明,指挥混乱得不行,跟东晋这边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还记得之前看一个纪录片,里面说淝水之战后,苻坚逃到淮北的时候,身边就剩十几个随从了,晚上听到风吹过草木的声音,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追过来了,吓得一宿没敢睡觉,这就是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由来。你说一个曾经掌控百万大军的皇帝,落到这个地步,得多狼狈啊。要是他当初能听王猛的话,不那么急功近利,先把内部的问题解决好, maybe 历史就不一样了,可哪儿有那么多 maybe 啊。
现在想想,这淝水之战还真挺有意思的,它不像其他的战争那样,是因为兵力悬殊或者武器差距太大而战败,反而是因为一方太骄傲自大,另一方太团结勇猛,最后才出现了这么戏剧性的结果。有时候我都跟朋友开玩笑说,苻坚这哪儿是去打仗啊,简直就是去给东晋送 “战绩” 的,不然谢玄他们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成为历史上的名将了。
你们说这事儿怪不怪?要是你们处在苻坚的位置,会做出跟他一样的决定吗?或者你们觉得淝水之战还有啥别的隐藏的原因?快在评论区跟我唠唠,我还挺想听听你们的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