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东北战场上硝烟未散,四平保卫战的枪声刚刚停歇,东北民主联军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新一轮的部队整编工作。在这次重大调整中,上级决定组建多支新的主力纵队,其中就包括后来威名远扬的第1纵队、第2纵队和第6纵队。在这几支新组建的部队中,6纵的构成尤为特殊,它是由三支功勋部队整编而成:新四军第3师第7旅、山东军区第7师以及原冀热辽军区第19旅。这支新生的劲旅由战功赫赫的陈光担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出任副政治委员。6纵下设三个主力师,分别是16师、17师和18师,分别由王东保(代理)、龙书金和王兆相三位战将担任师长。
在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中,16师的师长人选格外引人注目。严格来说,王东保当时并非正式师长,而是以代理师长的身份主持工作。这一特殊安排源于原7旅旅长彭明治因长期征战导致健康恶化,不得不离开前线休养。作为7旅的老团长,王东保对部队情况最为熟悉,在上级尚未确定正式人选的情况下,这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便临危受命,挑起了重担。翻开王东保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将领有着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在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团长,他指挥部队在苏北地区打了一系列漂亮仗,逐渐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黄克诚将军率领新四军第3师主力北上东北,而7旅则在林彪将军的直接指挥下投入新的战斗。经过四平保卫战的洗礼后,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整编,7旅正式改编为6纵16师。值得注意的是,王东保之所以一直以代理师长身份履职,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与许多老红军出身的将领相比,他的资历确实稍显不足;其次,这支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传承——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的部队,后整编入红1军团,抗战时期又改编为八路军343旅。与东北战场其他部队相比,16师不仅建军历史更长,而且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各个时期的血火考验,战功显赫。正因如此,军部对这支部队寄予厚望,对主官人选自然慎之又慎。
王东保代理16师师长一职长达近一年时间,直到1947年5月,上级作出重大人事调整:调原1纵副司令员兼1师师长梁兴初出任6纵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这一安排可谓知人善任,因为梁兴初不仅战功卓著,更与这支部队有着深厚渊源——抗战时期他曾任685团营长、副团长等职,对部队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是王东保的老上级。不过梁兴初在16师的任期并不长,仅三个月后,随着秋季攻势的临近,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大规模扩编,新组建了7纵、8纵、9纵和10纵,梁兴初被调任10纵司令员,开始了新的征程。
梁兴初调离后,16师师长一职再度空缺。这一次,上级出人意料地选择了1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作鹏接任。关于王东保未能转正的原因,东总首长在与李作鹏谈话时的一番话耐人寻味。首长明确指出,虽然16师作为南昌起义的老部队战功赫赫,但在某些战斗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东北战场几支头等主力师中,16师的战绩确实不如1师和5师亮眼。首长特别强调,希望李作鹏能够带领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重振雄风,真正发挥主力师的应有作用。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全军进行统一整编,6纵改编为第43军,成为进军中南的主力部队。原军长洪学智升任15兵团副司令员,李作鹏接任军长。此时,王东保终于正式出任16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解放广州的战役。在随后的海南岛战役中,他亲率主力团率先突破琼州海峡天险,为解放海南立下汗马功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人将海南岛解放的主要功劳归于韩先楚将军,但历史事实是:由于船只不足,原定配合43军作战的40军调集了大量船只并进行了充分的海战训练,成为渡海作战主力;而43军则在王东保指挥下,抽调精锐组成加强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王东保先进入中南军政大学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毕业后重返43军任副军长,后历任41军、39军军长等重要职务,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为新生的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代理师长到独当一面的军长,王东保的军旅生涯见证了解放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老一辈军人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