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岳飞率岳家军连战金国,却在最高潮时被召回。
宋高宗传下所谓“十二道金牌”,岳飞被罢兵权,风波亭赐死。秦桧被指为主谋。
十二道金牌与召回岳飞的传说
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与金国战局几起几伏,岳飞先后取郾城、颖昌等地。
郾城之战成为岳飞军中一次重大战果。岳家军士气如虹,金军被击溃,莱瘟、中原局势对宋朝暂有利。
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季,正史中有一段关于“金牌”的记载。《宋史·岳飞传》写道:“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召岳飞班师回朝。
这一句成为“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核心证据。那天,朝廷下达这些金字牌,命令岳飞收兵、回京。岳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金字牌是一种急传令物,最高紧急状态下发出的敕旨凭证。宋朝驿递系统中,“金字牌急脚递”具有极快速度,不经普通驿站停留,以减少时间延误。史书中记有“金牌稽留一天,罪至配流”的条目,说明如果金牌令延误负责者将受重罚。由此可见金牌本身属朝廷极端重视的命令形式。
演义与文学中“十二道金牌”被描写为一天内连续十二次发出,有金牌急脚递飞驰,令岳飞难以拒绝。演义中金牌来的时候,他正在取州郡、攻城拔寨,处于胜机之中。金牌到手,他难以不服命;到京之后,不久被弹劾,被罢兵权,之后被捕入狱。
不过正史中岳飞确被召回,也确被命令班师。其后朝廷军事策略与主战与主和派之争加剧。岳飞对班师命令有所抗议。在郾城战后,他写奏章,请求继续北伐,力图乘胜追击金军。奏章中警告若放弃进攻,将使得之前所夺回的州郡重新失守。
班师命令送达岳飞当时战线之前,这是事实。金朝骑兵虽强大,但湘楚间多次抗击成功。岳飞军中将领屡建奇功。这使得朝廷内部压力骤升。秦桧被视为主和派骨干,他与其他大臣多次上书奏请高宗召回岳飞,或主张和议,以减缓战争开支与国力消耗。正史与文集中关于这些奏议确有记录。
“十二道金牌”的传说在后世被扩大。演义版本中金牌数量精确到十二道,有声声急令催促,有人把金牌位置描写为朱仙镇。岳飞远在外地,接到命令后心中不忍,看到地方百姓迎军露出盼望,却因召回而失望。演义中人民哭喊,战争气势被切断。史书中地方官员确有哭诉、将士确有焦急,但没有“声声哭喊”那种大场面描写。
召回之后,兵权被夺与政治弹劾
金牌到手之后,立刻出现政治风云。岳飞北伐虽有胜绩,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派冲突蔓延。主战派将领痛恨战功被削弱,主和派(以秦桧为中心)频以言论弹劾岳飞。
万俟卨等人在绍兴十一年七月左右上书称岳飞“爵高禄厚、志得意满”。指责岳飞不按朝廷旨意调动军队。提出岳飞战果大,却未遵循诏令。他们认为天下民困,国力疲乏,不宜继续北伐。朝廷中这些弹劾汇集,成为召回岳飞的重要依据。
召回令下达后,岳飞收到命令班师,他行军归程。行至朱仙镇附近,北部战线局势已微变,金军尚未完全瓦解。援军未能迅速到达,战线拉长,后续作战困难加剧。岳飞于此刻被迫终止北伐,班师回朝。他在奏章中提及自己的抗议,写道:“所得州郡,一朝全休”,表达对先前胜利被放弃的痛惜。
随后不久,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岳飞进行弹劾。“稽违诏旨”“怠于应敌”“散布谣言”“不忠”等指控被提出。但正史中未见确凿证据证明岳飞欲谋反。审讯中没有找到明确指向岳飞与金国勾结或背叛之类事实。
兵权被夺后岳飞被召回京师。他请求保留兵权或再次出征,但这些请求未被批准。岳飞所掌控的岳家军遭解除重任,驻守边关部队被朝廷调动或撤回。朝廷内部文武百官对此有分歧。部分将领支持继续北伐,部分大臣主张和议以求休养生息。
弹劾者中秦桧居于核心地位。他多次上书,高宗受其影响。奏议中有以“兵微”“民困”“战无回报”之类言辞,主张让岳飞退兵。朝廷因内部与外在压力权衡,最终接受部分主和派意见。岳飞被罢兵权,亦被禁止再次对金大规模出征。
在召回之后、兵权被剥夺之前,岳飞军中将领与士卒仍对其忠心耿耿。他们随岳飞北伐,不辞劳苦。战功被视为实绩;撤兵之令、金牌之命、弹劾之文都如风中劲草,吹得岳飞难以站稳,却无人能断定其间有叛国行为。
兵权被剥夺之后不久,岳飞被下令回京。朝廷命令正式生效,高宗皆须为该事下诏。秦桧负责催促部属执行这些命令。肃杀气氛升高,岳飞人生轨迹急转,外有金军威胁,内有朝廷疑忌。士卒见主帅权力收窄,民间见朝廷政策摇摆。岳飞回京路上,奏章请求重返前线不得。
被捕入狱与“莫须有”罪名浮现
岳飞被撤兵权、被召回京师之后,弹劾声浪骤起。主和派所提出的指控,有“稽违诏旨”“怠于应敌”“散布谣言”等。弹劾者中万俟卨、张俊、何铸、罗汝楫等文武官员多次上书,指称岳飞虽有战功,却不听朝廷之命,不遵和议政策,有可能使宋朝与金国的和议因其不满而破裂。史书中这些弹劾内容被记录。
岳飞在弹劾之后,被罢兵权,不能再调度岳家军进行北伐。朝廷解除其将领职务,将岳家军控制权收回。岳飞虽提出保持军权或者重返前线的奏章,但奏章未被批准,这期间朝局中对战事的态度,逐渐由主战转向主和。
不久之后,一个“告首状”“告密信”等文书出现。部将王俊向上级报告张宪在岳飞指使之下谋反。张宪作为岳飞麾下重要将领,被置于极为被动的位置。
这一切发生在绍兴十一年末至十二月期间。岳飞、张宪、岳云被捕入狱。狱中审讯虽严,却未出现明确能证明谋反罪状的证据。多次问讯中,审问者未能提交确切文书或见证人证明岳飞与金国通谋,或者有背叛国家之行。
岳飞被关押在临安大理寺监狱中。大理寺为朝廷最高审判机关之一。狱中环境、审问过程在史书中多有简要提及。被捕将领岳云、部将张宪等亦被牵连。审问内容涉及岳飞是否遵诏返程、是否破坏和议政策、是否有言论激动者,但查无认定谋反之证。
文献记录中岳飞被取下兵权、被解除职务、被召回京师、被审问、被捕入狱这些环节清晰。缺失的是明确证明岳飞“谋反”或“通敌”之事。很多媒体与史学研究称,指控是“含冤”的,是政治压力与朝政斗争所致。
风波亭赐死与真凶责任分界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142年一月二十七日,史书中载岳飞被赐死。赐死操作在大理寺监狱内。赐死意味着皇帝或朝廷正式下令处决。风波亭在后世被广泛称为赐死地点。演义中风波亭剧情浓烈:夜深人静中赐死、监狱看守无力阻止、血染石阶。
赐死之人中,岳飞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亦被株连。赐死当天朝廷文书记载“合取旨裁断”。即赐死命令为朝廷所下。命令下达责任人按制度需有宰相等核心官员参与议定。秦桧作为宰相,在朝中地位突出,被后世多次认定为主谋之一。
史料中提及“王俊”“万俟卨”之类文官在弹劾书中起推动作用。他们提交奏状称岳飞张宪等谋反,向皇帝报告。奏状文字成为赐死案中的法律依据之一。审讯中的“告密信”“告首状”成为证据被接受。虽然这些文件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学者质疑,但在正史中被用作弹劾岳飞罪名的材料。
赐死命令最终由宋高宗赵构确认。皇帝权力不可忽视。他批准、下令赐死。秦桧虽为执行者与推动者,但下令者为皇帝。史学界普遍认为赵构对岳飞被赐死负有终极责任。秦桧及其同党为主要操作者。
风波亭名声在后世被赋予极重义愤色彩。亭所在大理寺狱中监狱一隅,为赐死场所的说法被广泛接受。现代媒体与地方史志中也将风波亭作为岳飞被害地点。但严肃史学考证中,有声音指出:“风波亭”一名在正史中不一定为官方正式称呼,可能为后人根据亭所在位置、监狱布局给出的名字。
责任层面巨大且多人参与。整个赐死过程不能归结为某一人单独行动。高宗下令,秦桧参与推动弹劾与调度,万俟卨等人提供文书控告,王俊提供“告密信”,张俊、何铸等参与审问与上奏。审讯中证据不清、罪名不实者多。岳飞被迫接受赐死,未见其有反抗通敌之词被正式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