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阴霾之中。在江西萍乡的安源山区,一座由德国、日本资本控制的路矿公司里,工人们每日在漆黑的矿井下劳作十几个小时,换来的却是“工字不出头,日日弯腰到白头”的悲苦生活。他们像“炭狗子”一样爬出矿井时,除了眼白和牙齿,全身都被煤灰覆盖,而微薄的工钱甚至难以养活家人。
就在这时,几个年轻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安源。领头的是留着八字胡、戴着眼镜的李立三,他奉毛泽东的指示来到工人中间。起初,工人们对这个“穿长衫的先生”充满疑虑,但李立三脱下长衫,换上粗布衣,拿起镐头与工人们一起下井挖煤,在窝棚里吃发霉的米饭。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大家:“我们工人不是天生的苦命,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掰开锁链!”他办起工人夜校,教识字、算数,也悄悄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9月初,矿局连续多月拖欠工资,并企图封闭工人俱乐部——这个工人们自己组织的“娘家”。工人们的愤怒如火山般积蓄,罢工条件已然成熟。9月11日,刘少奇受党组织派遣匆匆赶到安源,与李立三共同制定罢工策略。他们提出了“哀而动人”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一口号瞬间点燃了工人们压抑已久的尊严与渴望。
9月14日午夜零点,震撼中国的安源路矿大罢工正式爆发。汽笛长鸣,火车瘫痪,矿井下的电灯全部熄灭,工人们举着岩尖、斧头如潮水般涌出井口。一万七千名工人齐声高呼:“罢工!罢工!”“我们要做人!”矿区各处贴满了《罢工宣言》,上面写着:“我们要求的不是别的,是活命!是做人最起码的权利!”
矿方惊恐万分,请来军队镇压。当一排排枪口对准工人俱乐部时,刘少奇孤身走向士兵。他平静却坚定地说:“弟兄们,你们手里的枪,难道要对准自己的穷苦同胞吗?我们罢工只为吃饱饭,你们家里难道没有忍饥挨饿的父母妻儿?”一席话让许多士兵垂下了枪口。
罢工持续到第5天,矿方终于坐不住了。9月18日,路矿当局被迫签署13项协议,其中包括承认工人俱乐部权利、增加工资、发清欠饷、改善劳动条件等。当李立三高声宣读协议内容时,工人们热泪盈眶,欢呼声震彻山谷——“我们赢了!”
安源罢工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重大成功。它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更让无数工人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刘少奇后来感慨道:“安源工友的团结力和奋斗精神,证明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
这场罢工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后续的工人运动浪潮。一年后,工人们自己筹款修建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大厦”,那栋黄色的二层楼房,至今屹立在安源山上,诉说着百年前那场“绝地反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