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会师与毛泽东军事智慧的淬炼】
1928年4月28日,在湘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间,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迎来了历史性汇聚。毛泽东率领历经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带领的湘南起义及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支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的队伍,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见证下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担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出任参谋长。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下辖三个师:第十师由朱德亲率,第十一师由毛泽东直接指挥,陈毅则统领第十二师。会师大会上,毛泽东腰间罕见地别着一把驳壳枪,他幽默地对战士们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引得全场欢笑。但仪式甫一结束,这位书生领袖便立即将配枪交给警卫员——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毛泽东文人掌兵的独特气质。
初上井冈山的毛泽东确实保持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诗人本色。这位曾在《湘江评论》上激扬文字的才子,如今却要面对血与火的残酷考验。国民党当局对朱毛会师反应激烈,蒋介石急令湘赣两省克日剿灭。5月初,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师长杨如轩率两个团分进合击:一路自永新经龙源口直扑宁冈,另一路从拿山、五斗江进犯遂川,企图夹击红军大本营茨坪。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毛泽东展现出惊人的战术天赋,他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亲自坐镇七溪岭阻击宁冈之敌,同时派朱德、陈毅率主力在五斗江设伏。5月5日,红军先是在遂川歼敌一个营,继而奔袭五斗江全歼敌团,乘胜追击攻克永新城,创造了五斗江大捷的经典战例。
然而军事斗争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会师时跟随朱德上山的八千湘南农军,因拖家带口、纪律涣散,给根据地供给造成巨大压力。毛泽东决定将部分农军遣返湘南开展游击战,结果这些未经整训的队伍在敌占区迅速溃散。这个决策让红军痛失数千有生力量,成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刻骨铭心的教训。当同年8月湖南省委再次要求分兵湘南时,毛泽东坚决反对。但红29团仍执意南下,最终在郴州遭遇重创,史称八月失败。危急关头,毛泽东亲率31团3营驰援,在桂东接应到溃退的28团。此时井冈山正遭受敌军猛攻,虽有何挺颖指挥的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但根据地仍损失惨重,许多村庄被焚为白地。
正是通过这些惨痛教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他在总结会上深刻指出:八月失败源于误判形势,在国民党统治相对稳定期采取了冒进策略。这种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智慧的特质,正是陈毅元帅后来感叹的决不贰过的领袖品质。重返井冈山后,毛泽东带领红军采取盘旋式打圈子战术,在运动中不断歼敌,使根据地逐渐恢复。1928年深秋,在茅坪的枫树坪前,毛泽东用朴素的比喻向战士们:根据地就像人的屁股,没有它就只能疲于奔命。这番生动讲话,道出了他通过血与火淬炼出的军事哲学精髓。
从挎枪书生的青涩,到运筹帷幄的从容,井冈山的烽火岁月见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过程。那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最终化作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智慧,为日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正如黄克诚回忆所言,正是这种不贰过的反思精神,使得毛泽东能够带领红军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军事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