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雄师渡江之战:国民党军溃败始末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完成集结,剑指蒋介石政权的核心统治区——江浙沪地区。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蒋介石紧急调兵遣将,任命心腹爱将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统一指挥长江下游防务。汤恩伯麾下集结了26个军75个师,总兵力超过40万。其中18个军54个师沿长江南岸一字排开,构筑起号称固若金汤的江防工事;另外8个军则作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随时准备增援前线。 在长江中游防区,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坐镇指挥,统率12个军37个师约20万大军。为增强防御力量,国民党还调集了300余架作战飞机,分别以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的机场为基地;海军方面更是精锐尽出,133艘各型舰艇在长江上严阵以待,其中江防舰队44艘负责中游防务,海防第二舰队89艘扼守下游江面。这些舰艇装备精良,配有重炮和机枪,专门用于拦截解放军渡江船队。 除正规军外,国民党还动员了联勤总部的后勤部队,以及各地的保安团、还乡团等地方武装,总兵力接近百万之众。特别是其海空军力量,在当时看来具有压倒性优势,蒋介石及其将领们对此寄予厚望。然而,久经沙场的解放军指战员们早已摸透了对手的虚实,他们精心选择在夜间发起渡江作战,并制定了正面强攻与策反敌军并举的战略方针。 国民党空军虽然自诩为天之骄子,但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由于解放军缺乏空中力量,这些飞行员长期只执行运输和轰炸任务,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空战。他们既缺乏夜间飞行的训练,也不擅长低空精确打击。当解放军选择在夜幕掩护下千帆竞渡时,这些飞行员顿时手足无措,完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等于退出了这场关键战役。 更令蒋介石始料未及的是,就在战役打响之际,江阴要塞及各炮台守军突然倒戈起义。他们调转炮口,用猛烈的炮火封锁了长江航道。这一变故直接切断了海防第二舰队的退路,迫使舰队司令林遵率领89艘舰艇集体起义。就这样,国民党苦心经营的海空优势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尽管汤恩伯手中还掌握着数十万陆军部队,但他早已接到蒋介石的秘密指示:以长江防线为外围屏障,重点防守沪杭三角地带,核心则是固守上海。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依托上海的国际地位,拉拢西方列强介入,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再图反攻。因此,解放军刚刚突破长江防线,汤恩伯就立即下令部队向浙赣铁路和上海方向撤退,甚至不惜弃守首都南京。这种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导致国民党军在渡江战役中一触即溃,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最终酿成军事上的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