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这场战役初期,关羽率领精锐水陆并进,以雷霆之势击溃曹军,甚至一度威震华夏,让曹操措手不及。面对如此危局,曹操不得不紧急致书东吴的孙权,邀其共同夹击关羽。最终,在曹孙两军的合围之下,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军队擒获并处死。此时孙刘联盟尚在,为何孙权要执意杀害关羽?难道他不担心此举会彻底激怒刘备,导致联盟破裂吗?
深入分析当时的局势,我们不难发现孙权此举实有多重考量。首先,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展现出的强大军事实力令孙权深感不安。当时关羽不仅大败曹军,还收编了大量降卒,其麾下兵力急剧膨胀。更令孙权忌惮的是,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民心,俨然已成为一方霸主。其次,在政治联姻方面,孙权曾试图通过联姻来巩固与蜀汉的关系,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关羽之子。然而关羽不仅断然拒绝,还以虎女焉能配犬子的侮辱性言辞回应,这无疑严重伤害了孙权的尊严。再者,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深知,若放任关羽坐大,东吴将永无宁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孙权最终决定不惜撕毁盟约也要除掉关羽。
回顾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我们理解孙权此举的深层原因。当时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多,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和军费开支。然而战后刘备却趁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富庶地区,将胜利果实据为己有。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令孙权及其部将始终耿耿于怀。作为一代雄主,孙权一直在等待时机报复刘备。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和蜀汉头号大将,除掉他既能重创蜀汉实力,又能一雪前耻,可谓一举两得。
从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来看,当时魏国实力最为雄厚,东吴次之,蜀汉则相对弱小。孙权选择在此时对关羽下手,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算计。一方面,通过配合曹操的行动,可以向强大的曹魏示好,缓解东吴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夺取觊觎已久的荆州地区。这种既能削弱潜在对手,又能扩张自身势力的机会,对于精于权术的孙权来说,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因此,尽管杀害关羽会破坏孙刘联盟,但从东吴的长远利益考量,孙权认为这个风险值得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