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国民党军事高层对东北战局做出重大调整,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被派往东北主持军政事务。这位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国民党将领到任后,立即着手强化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他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大规模扩充军队编制,将各地保安团、地主武装乃至伪满洲国残余部队整编为暂编师,以此填补前线兵力空缺;另一方面则集中优势兵力,将新3军、新6军等精锐部队整编为第9兵团,作为机动打击力量。这支新组建的兵团由曾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出任司令官。随着战局发展,新1军、49军等主力部队也陆续划归该兵团指挥,使其迅速膨胀为拥有6个军建制的战略兵团。
值得注意的是,第9兵团的核心战力新1军和新6军都位列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列。这两支部队有着特殊的建军背景——它们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组建的部队。在美军顾问的严格训练下,官兵们熟练掌握了各类美制武器的操作技巧,从M1加兰德步枪到105毫米榴弹炮都能运用自如。这些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战术素养极高,在缅甸战场曾创下辉煌战绩。正因如此,由这些精锐组成的第9兵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国民党军中最具战斗力的王牌部队,被寄予扭转东北战局的厚望。然而,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即便这样一支劲旅也难以挽回国民党在东北的颓势。
1948年秋,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拉开帷幕。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战略要地锦州,这座被称为东北南大门的重镇陷落,彻底切断了国民党军与关内的陆路联系。紧接着,长春守军第60军率先起义,新7军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选择投降,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被迫率残部投诚。短短月余,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区域急剧萎缩,只剩下沈阳一座孤城。面对如此危局,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开始暗中筹划撤退事宜。
在意识到夺回锦州无望后,廖耀湘决定率部向营口方向突围,企图从海上撤离东北。然而东北野战军早有防备,在林彪的指挥下,各部队迅速展开围追堵截。第9兵团先是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遇顽强阻击,整整三天无法突破解放军防线;随后更陷入东野主力的重重包围。在辽西平原的广阔战场上,两支大军展开激烈厮杀。令人意外的是,在混乱的战场上,一支执行穿插任务的解放军小分队偶然发现了第9兵团司令部所在。猝不及防的袭击让廖耀湘仓皇出逃,仅带着一个特务连的卫兵向第49军军部所在地陈家窝棚转移。
然而战局瞬息万变,当廖耀湘一行行进途中,突然接到第49军军部正遭围攻的消息。无奈之下,这位兵团司令决定改道潜回沈阳。为了隐蔽行踪,他命令卫队化整为零,自己则与几名高级军官躲藏在田间的一处洼地,准备夜间继续赶路。但夜幕降临后,分散的特务连官兵却失去联系,四周不断出现解放军部队的身影。在连续多日的逃亡中,廖耀湘身边的随从逐渐走散,最后只剩下新22师副师长周璞一人相伴。
穷途末路之际,廖耀湘决定乔装改扮逃往沈阳。他们用随身携带的银元向当地百姓购买便衣和干粮,伪装成普通商旅。但刚抵达辽河岸边,就传来沈阳解放的噩耗。两人只得调转方向,试图经锦州逃入关内。当他们行至大虎山西南的中安堡时,廖耀湘浓重的湖南口音引起了巡逻战士的怀疑。面对盘查,他起初谎称自己叫胡长江,只是熊式辉麾下的小职员。但这位兵团司令的相貌特征早已被解放军掌握,更巧的是,检查站里恰好有位原国民党军卫生员,曾在阅兵式上见过廖耀湘。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这位曾经叱咤缅北战场的名将最终低头认输,结束了他充满戏剧性的逃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