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武术教练。
宋徽宗的一道诏书,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这个职位的含金量,比你想象的要高。
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年间。
一份军籍统计摆在皇帝案头:全国军队总数125万9千人,其中禁军马步军82万6千人。
禁军占了全国军力的三分之二。
赵匡胤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他心里明白,要想江山稳固,中央军必须压倒地方军。
宋朝的军制设计,用四个字概括——强干弱枝。
皇帝直接管辖的禁军,数量远超厢兵,厢兵是地方部队,说白了就是二线部队,土兵更不用提,那是民兵性质。
这种设计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连蒋介石都没做到这一点。蒋介石时期,桂系、川军、滇军、晋绥军、马家军,表面上"听调不听宣",实际上各自为政。
宋朝不一样,禁军就是禁军,直接听皇帝的。
到了宋徽宗崇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102年。枢密院的军费申请报告显示:京东西、河东北、开封府驻扎的禁军马步军5万人,军费开支280万缗钱。
就是平均每个禁军士兵的年度军费是56缗。在宋朝,一缗钱能买一石米,也就是125斤。一个禁军士兵的年度军费,相当于7000斤大米。
这个标准,比厢兵高出一倍多。
开封府内的禁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殿前三司"。
仅仅殿前司,就有60个指挥,每个指挥500人,总计3万人。
这个"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加强营营长,高俅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宋徽宗还专门下诏:"四辅屏翰京师,兵力不可偏重,可各以二万人为额。"京畿地区要驻扎8万禁军,赵佶觉得这已经够少了。
此前开封府禁军6万2千人,京东5万1千2百人。皇帝身边的军队,比很多国家的全部军力还要多。
想当禁军教头?
先看看选拔标准。
弓箭手分三等:八斗、九斗、一石。弩手也分三等: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马射分两等:九斗、八斗。
材力超拔者,称为"出等"。
这些标准,放在现代也是专业运动员水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20斤拉力。能拉一石弓的人,在古代已经是顶尖高手。
选拔过程更严格,每个营(指挥)选出武功最高的一个,然后这些高手再比试,才能成为教头。
宋神宗和宋哲宗都专门下诏:"殿前、步军司兵各置都教头掌隶教习之事,弩手五营、弓箭手十营、枪刀标排手五营各选一人武艺优者奏补。"
注意这个"奏补",教头的任命,要上报皇帝批准。
教头不是铁饭碗,两年一考核,不过关直接回原部队。
全国禁军教头总共多少人?
270个;都教头30个,使臣10个;总共才310人。
按照80万禁军计算,平均2580个士兵才有一个教头,这个比例,比现在的特种兵还稀少。
教头还有专业分工。林冲是枪棒教头,专门教枪法和棍法。丘岳是刀剑教头,周昂是斧头教头。
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顶尖高手。
史书还记载了一个细节:对开封府界的保长进行集中军训时,从禁军中抽调"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
仅仅是给民兵训练,就要动用全国所有的教头,可见教头资源的珍贵。
这些教头训练出来的保长,回到乡里还能称为"教头"。地方上的"教头"和禁军教头,完全是两个概念。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四月。
宋徽宗赵佶下了一道诏书,这个痴迷花石纲和书画的皇帝,在军事训练上却异常清醒。
诏书原文:"诸军事艺生疏精熟不同,非独见将官训练优劣,实亦系教头能否。"
翻译过来就是:军队训练水平高低,不仅看将官,更要看教头的能力。
枢密院收到诏书后,立即回复:"请委逐路提举训练官妙选精熟教头,二年一替,若能训练精熟,然后推赏。"
这道诏书透露了三个信息:
第一,教头地位重要,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
第二,教头选拔要求极高,必须是"精熟"之人。
第三,教头有升迁机会,训练出色可以获得奖赏。
赵佶这个昏君,在很多事情上糊涂,在教头问题上却很明白,他知道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在于日常训练,训练的关键,在于教头。
宋朝军队外战不行,内战还凑合,这个矛盾现象,和教头制度有直接关系。禁军天天训练,对付内部叛乱还行,面对辽金的骑兵冲击,就暴露了问题。
教头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史书记载:"当教时,月给钱三千,日给食,官予戎械、战袍,又具银楪、酒醪以为赏犒。"
月薪3000文,在宋朝算是高收入。一贯钱能买一石大米,也就是125斤,教头月薪能买375斤大米。
普通禁军士兵月薪多少?大约1000文左右,教头的收入是普通士兵的3倍。
更重要的是,教头有专门的战袍和装备,这些东西都是国家配发,质量上乘。
还有酒肉奖励,在宋朝,能经常吃肉喝酒,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教头名单要经过皇帝审阅存档,这意味着什么?皇帝认识每一个教头。
高俅想要对付林冲,必须找到有力借口,他没有权力直接免职或者杀掉教头。
所以高俅设计让林冲带刀进入白虎堂,这才有了充分的理由。
林冲到底是几品官?
答案藏在他的服装里。
《水浒传》对林冲的服饰有详细描写:"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
绿袍,在宋朝代表六品武官。
银带更有讲究。宋朝服制规定:"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普通绿袍武官不能系银带。
具体条文是:"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鞓金涂银排方。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
林冲没有赐紫绯,却能系银带,这说明什么?
皇帝特许。
教头有特殊的着装标志,区别于普通武官。
这个龟背银带,很可能就是教头的专用标识,就像现在的警察有警徽,军人有军衔一样。
林冲穿着这身行头上街,开封府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禁军教头。
朝样皂靴也有讲究。"朝样"意思是朝廷样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
林冲在高俅面前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身份不简单。他对高俅说:"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这话说得很随便,没有下级对上级的拘束。
如果林冲只是个小军官,敢在太尉面前这么说话?
高俅为什么能容忍林冲的"放肆"?因为林冲确实有这个资格。
操刀鬼曹正介绍自己师傅时说:"小人原是开封府人氏,乃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林冲的徒弟。"
注意这个"都教头"。
都教头和教头的区别很大,全国只有30个都教头,270个普通教头。
如果林冲真是都教头,那他就是全国前30的武术高手。按照宋朝武官品级,都教头应该是正六品。
《水浒传》第八十回,高俅征讨梁山时,带了两个副将:"一个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护驾将军丘岳;一个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车骑将军周昂。"
这两个人都有实际的军职,丘岳是都教头兼指挥使,周昂是副教头兼指挥使。
林冲很可能也有类似的兼职,单纯的教头没有实权,加上其他职务就不一样了。
这个身份,放在现在相当于什么?
大概是军区级别的武术总教官,同时兼任某个特种部队的指挥官。
难怪柴进听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立即奉为上宾,这个招牌,在江湖上就是金字招牌。
史进到渭州经略府打听王进的消息,茶博士说:"这府里教头极多,有三四个姓王的。"
地方上的教头和禁军教头,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梁山好汉中,很多人称呼林冲为"林教头",而不是"林头领"或者"林兄弟"。这个称呼,本身就代表了尊重。
连宋江这样的头领,也经常称林冲为"教头"。
一个教头的身份,能让宋徽宗专门下诏书强调其重要性。
一个教头的地位,能让高俅这样的太尉都要设计陷害,而不敢直接动手。
所谓"八十万禁军教头",绝不是什么小官小职。
这是宋朝军事体系中的关键岗位,是皇帝亲自关注的重要职务。
林冲的月薪20贯,在宋朝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一个县令的年薪也就是200贯左右。林冲的年收入240贯,相当于县令的年薪。
这个收入水平,足够在开封买房买地,过上体面的生活。
林冲的悲剧,不在于他官小位卑,而在于他生错了时代,遇错了人。
如果没有高俅陷害,林冲完全可以在开封安稳度过一生,甚至还有机会升职,成为都教头,进入全国前30的武术精英圈子。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从〈水浒传〉看宋代军制特点》
《中华读书报》:《宋代禁军制度研究的新发现》
《历史研究》期刊:《宋徽宗时期军事制度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