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身后未留下子嗣。作为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没有为亲生儿子选择嗣子,而是将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自己的丈夫咸丰皇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这一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有人认为慈禧是为了避免晋升为太皇太后而失去垂帘听政的权力,才不为同治立嗣。这个说法虽然出自末代皇帝溥仪之口,但缺乏历史依据。事实上,清朝历史上就有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拒绝垂帘听政的先例。孝庄文皇后选择让四位辅政大臣在前台处理政务,自己则在幕后运筹帷幄,为年幼的康熙皇帝守护皇权。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时临朝时,从来都是皇太后遵从太皇太后的旨意,从未出现过太皇太后需要向皇太后让权的情况。
另一个需要纠正的观点是,选择光绪皇帝完全是慈禧的个人私心所致。实际上,在议立新君时,慈安皇太后仍然健在。作为咸丰帝的嫡皇后,慈安太后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都明显高于慈禧。历史记载显示,慈安太后曾下令处决何桂清、胜保、安德海等重臣;决定封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臣,促成满汉权力平衡;甚至同治皇帝的皇后人选也是由她最终拍板。在重大国事决策上,慈禧都需要事先征求慈安的意见。因此,光绪帝的继位实际上是两宫太后共同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两宫太后不为同治皇帝立嗣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人选。按照宗法制度,为同治立嗣需要从其下一辈溥字辈中挑选。当时皇室中唯一符合条件的只有溥伦。但溥伦的血统存在争议——他虽然是名义上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孙子,但实际上却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后代。这种血缘上的疏远使得皇室近支成员难以接受。如果选择溥伦,就意味着从嘉庆帝开始的帝王世系将就此终结,这是道光帝一系子孙坚决反对的。
面对这种局面,两宫太后只能选择上溯一辈,为咸丰皇帝立嗣,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当时咸丰帝在世的兄弟中,有五位亲王的后代可供选择: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和孚郡王奕譓。其中,惇亲王一系因已被过继给他人而失去资格;恭亲王奕訢的两个儿子虽然符合条件,但年龄偏大(分别为17岁和14岁),且奕訢本人权势过大,可能对新政权构成威胁。更让两宫太后担忧的是,他们刚刚目睹了朝鲜王室类似的悲剧:朝鲜哲宗去世后,其嫂赵大王大妃选择14岁的李熙继位,结果不到三年就被迫退居冷宫。
相比之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年仅4岁,正处于可塑性强的年龄。更重要的是,奕譞为人谨慎低调,不热衷政事,而载湉的生母正是慈禧的亲妹妹。这些因素使得载湉成为最理想的人选。为确保万无一失,两宫太后还特别下旨,规定载湉即位后要向同治皇后行跪拜礼,并且将来若有子嗣,需过继给同治为嗣。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安排,既维护了皇室宗法,又确保了权力平稳过渡,充分展现了清代宫廷政治的复杂与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