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若论及对中华民族造成最深重伤害的国家,日本若自认第二,恐怕没有其他国家敢称第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曾两度酝酿对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却都被其心腹谋士刘伯温以死相谏而作罢。这段尘封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与战略考量?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在南京登基称帝,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基业。此时的中原大地历经元末战乱,百废待兴,百姓流离失所。为巩固新生政权,朱元璋采取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向周边各国派出使节递送国书,希望建立睦邻友好的邦交关系。朝鲜、安南等国纷纷遣使朝贡,唯独盘踞东海之滨的日本态度倨傲。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南朝后醍醐天皇对明朝使臣极为怠慢,不仅扣押使者长达三月之久,更有五名使节惨遭杀害。更令朱元璋震怒的是,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始终未绝,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挑衅,朱元璋在奉天殿上拍案而起,决意调集水师远征东瀛。就在战船即将扬帆之际,时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却冒死进谏。这位被誉为三分天下诸葛亮的谋士指出:其一,元朝残余势力仍在漠北虎视眈眈,若大军东征,恐其乘虚而入;其二,朝鲜半岛态度暧昧,可能成为后方隐患;其三,连年征战已使民生凋敝,再启战端恐失民心。刘伯温更以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日惨败为例,详细分析了跨海作战的种种不利:蒙古铁骑虽陆战无敌,却不谙水战;远征补给线漫长,易受台风袭击;即便侥幸取胜,统治桀骜不驯的岛国也将耗费巨大国力。
在第二次劝阻时,刘伯温更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他建议采取坐观其变之策:日本南北朝内斗正酣,待其两败俱伤时再作打算。同时应当优先肃清倭寇,在沿海设立卫所,发展水军。这些建议最终打动了朱元璋,使其放弃了远征计划,转而着力整顿内政,推行屯田制,恢复经济,为永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历史,元朝两次征日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1274年的文永之役中,元军因遭遇神风而损兵折将;1281年的弘安之役更是出动十余万大军,却因指挥混乱、疫病流行而全军覆没。刘伯温以史为鉴的谏言,不仅避免了大明重蹈覆辙,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这段历史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国之道不在于逞一时之勇,而在于审时度势的智慧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