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关羽之死,一直是历史学者和三国爱好者热议的话题。这位威震华夏的美髯公最终兵败麦城,身首异处,不仅令蜀汉痛失栋梁,更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然而在遗憾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东吴之主孙权非要置关羽于死地?难道真如民间传言,仅仅因为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让这位江东霸主恼羞成怒?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场改变三国格局的襄樊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领荆州精锐北伐曹魏,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当时关羽军势如破竹,一度让曹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在这关键时刻,孙权却突然背弃孙刘联盟,命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更令人震惊的是,东吴军队还切断了关羽退回益州的所有通道。最终,这位叱咤风云的蜀汉名将落得个兵败身死的悲惨结局。 从孙权的一系列军事部署来看,他显然是有意要置关羽于死地。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孙权为何要如此决绝?难道仅仅因为当年关羽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的傲慢言辞?事实上,作为一代枭雄,孙权虽然心胸称不上宽广,但也不至于因个人恩怨就大动干戈。他之所以要除掉关羽,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要理解孙权的决策,我们必须追溯到东吴名将周瑜的临终遗言。作为东吴国的开国元勋,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就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在赤壁之战中力挽狂澜,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孙权曾感慨道:没有公瑾(周瑜),孤难登大位。可见其在东吴的地位之重。 据《三国志》和《江表传》记载,周瑜在临终前曾向孙权进言:如今曹操在北虎视眈眈,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相接,百姓尚未归附,需要良将镇守。更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备寄居荆州,犹如养虎为患。这些话语充分表明,在东吴核心决策层眼中,刘备集团与曹操一样,都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周瑜甚至曾建议孙权直接除掉刘备,吞并其部众。 孙权显然将这些忠告铭记于心。当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立即要求归还荆州,却遭到拒绝。更令孙权震怒的是,当东吴派兵讨要荆州时,刘备竟从益州调集五万精兵相抗。这一系列事件让孙权彻底认清了刘备的真面目——所谓的仁义之主不过是政治伪装。随着刘备集团接连在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中展现强大军事实力,孙权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蜀汉的国力已经超越东吴。 在这种背景下,荆州问题就成为了孙权的眼中钉。刘备不仅拒不归还荆州,还派对东吴充满敌意的关羽镇守,其战略意图昭然若揭。联想到周瑜将刘备比作养虎为患的警示,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为了东吴的生存安全,必须夺回荆州!而最佳时机,就是趁关羽主力北伐之际发动突袭。 一旦决定偷袭荆州,关羽的命运就已注定。作为蜀汉头号名将,关羽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若放虎归山,日后必成心腹大患。至于劝降?曹操当年在华容道的教训历历在目。面对这样一位桀骜不驯的绝世名将,唯有斩草除根才能永绝后患。 由此可见,孙权斩杀关羽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东吴长远战略利益的必然选择。周瑜的临终警示、刘备的背信弃义、关羽的军事威胁,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从国家利益角度而言,孙权的决定虽然残酷,却也不无道理。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