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钱报读书会
聊聊《江南以南》
本报讯 当千年古城没入千岛湖的碧水,当行政版图调整模糊了“严州”的名字(今杭州建德、桐庐、淳安等地区)。富春江沿岸,这片被主流“江南叙事”忽略的土地,埋藏了多少记忆。
近日,浙江建德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的新作《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出版,这是他献给故乡的作品。
9月13日(周六),他将携新书做客“钱报读书会”,与浙江大学杜正贞教授展开深度对谈,共同解码古城的历史基因与文化密码。
杨斌著有《全球史的九炷香》《海贝与贝币》《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人海之间》等,曾获文津图书奖等,也是潮新闻主理的“春风月榜”的评委。
13岁不到离开家乡乾潭镇,19岁赴京求学,先后在美国、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求学、工作35年,杨斌走过50多个春秋,在家乡的时间不过十之三四。
回想故乡的山中鸟鸣、水中鱼跃、雪压松枝,他以文学的笔触写下《江南以南》,重构了严州府(今建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图景。
他在书中融入家族记忆与田野调查,从乾潭镇的西山桥到梅城古镇的街巷,从子胥溪的流向到乌龙山的传说,都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情回望。
不同于传统地方史书写范式,本书既打捞严子陵、范仲淹等文化符号(范仲淹任严州知州时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名句),更发掘底层人物的生命轨迹——如乾隆年间建德坌柏村寡妇汪吴氏,杨斌通过县志记载与田野调查,还原其与侄媳妇汪胡氏抵制父权、守护家业的故事,让小人物在历史中拥有了姓名。
同时,他运用海外汉学研究专长,发掘出宋元以来非汉文文献中关于严州的记载,如17世纪沙俄使节对严州纸张、生漆物产的记录,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全球视野。
本场钱报读书会,邀请浙江大学历史学者杜正贞教授对谈。她曾在《以山为业》等著作中,深入挖掘该地区的社会史,与这片土地深度对话;通过整理建德农民罗雪昌的回忆录《见证:一位农民的新中国七十年》,她以口述史的方式呈现了建德乡村的当代历史,与杨斌形成呼应。
移舟泊烟渚——被湮没的严州
时间:9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杭州晓风书屋·明远书院(体育场路533号)
本报记者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