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麾下曾有一批被称为八大金刚的核心将领,这些人在国民党军界可谓毁誉参半。其中有些人最终沦为历史笑柄,有些人虽骁勇善战却屡战屡败,这个所谓的金刚组合的形成过程至今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题。
坊间常有议论,认为蒋介石用人不当是其屡吃败仗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些金刚将领大多是在北伐战争时期获得重用的,其中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平平,待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将领在解放军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在这群金刚中,钱大钧是个相对低调的存在。这位1893年出生于江苏吴县商贾之家的将领,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也是当地名流。钱大钧早年参与倒袁运动,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可谓蒋介石的嫡系心腹。 细究钱大钧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与蒋介石有同窗之谊)。历任黄埔军校少将参谋长、武汉要塞司令、第89师中将师长等要职。抗战胜利后逐渐淡出军界,晚年移居台湾担任顾问,1982年以90岁高龄辞世。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清一色都是黄埔系出身,且多为军校教官,足见蒋介石在培植嫡系方面确实有一套独特的用人哲学。但钱大钧有个鲜为人知的外号钩大钱,这个绰号的由来颇值得玩味。 据传,钱家世代经商,钱大钧与兄长早年也曾涉足商海。虽然家境殷实,但敏锐的钱大钧察觉到时代变革的征兆,毅然弃商从戎。他先后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几乎参与了民国初年所有重要革命活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其追随者,这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重要政治资本。 钱大钧仪表堂堂,是当年黄埔军校著名的三大美男之一。他不仅精通诗词书画,军事才能也相当出众,时人誉之为儒将。然而这位儒将的仕途却因贪腐问题屡遭波折:1933年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期间,他借职务之便中饱私囊;任保定行营主任时,更以体恤将士为名大肆敛财,以致部下将其名字倒置为钩大钱以讽其贪得无厌。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钱大钧多次因贪腐被举报,蒋介石却始终对其网开一面。1936年,他竟被任命为总统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这个要害职位。即便后来在航空委员会任上贪污抗战经费,在上海市长任上搜刮民脂民膏,蒋介石最多也就是将其撤职了事。据统计,钱大钧前后四次因贪腐丢官,却总能东山再起。 关于蒋介石对钱大钧的特殊宽容,外界有多种猜测:有说因其与宋美龄交好;有认为他在西安事变中表现忠诚;更有人推测其贪腐所得实与蒋宋家族利益均沾。值得一提的是,钱大钧在抗战期间曾主持故宫文物南迁工作,还参与策划了对日本的纸弹空袭,但这些政绩与其贪腐行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钱大钧的私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先娶名门闺秀欧阳藻丽为妻,后因原配病危时立下遗嘱,又娶其妹为妻,形成姐妹共侍一夫的奇特家庭。据曾在钱家做客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段仲宇回忆,这个特殊家庭相处得异常和睦。 纵观钱大钧的一生,这位儒将在军事上建树有限,却深谙为官敛财之道。他屡贪屡贬、屡贬屡起的奇特经历,生动折射出国民党政权腐败透顶的本质。蒋介石对这类贪腐将领的纵容姑息,或许正是其最终败走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