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曹魏开国功臣的殊荣与遗憾
配享太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之一。太庙是历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只有那些与皇帝关系极为亲密且立下不世之功的臣子,才有资格在死后与皇帝一同接受后世香火供奉,这便是所谓的配享。东汉末年,曹丕代汉建魏后,追尊其父曹操为魏武帝,并陆续将二十六位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配享于曹操的太庙之中。这一举措既是对开国功臣的褒奖,也体现了曹魏政权对正统性的追求。 令人玩味的是,在这份配享名单中,既有曹仁、曹真等曹氏宗亲,也有夏侯惇、夏侯渊等与曹操关系密切的将领,却不见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和此吾樊哙的许褚。更富戏剧性的是,最终篡夺曹魏江山的司马懿竟也位列其中。那么,这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功臣究竟都是何人?他们又因何能获此殊荣? 曹氏宗亲:功勋卓著的家族支柱 在配享曹操太庙的功臣中,曹氏宗亲占据了重要位置,包括曹仁、曹真、曹休、曹洪四人。其中,曹仁作为曹操的从弟,堪称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他早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对袁术、陶谦、吕布、刘备、袁绍等割据势力的讨伐,立下赫赫战功。在襄樊之战中,面对关羽势如破竹的北伐大军,正是曹仁死守樊城,为曹魏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曹丕即位后,曹仁官拜大将军、大司马,成为曹魏军方的最高统帅。 曹真则是曹操的养子,以勇武著称。据《魏略》记载,他年少时曾徒手搏杀猛虎,展现出过人的胆识。曹操将精锐的虎豹骑交由其统领,并令其参与汉中之战等重大战役。曹丕时期,曹真长期镇守西北边境,有效抵御了蜀汉的进攻。曹叡继位后,他更晋升为大将军,成为曹魏军事体系的核心人物。 曹休同样深受曹操器重,被视如己出。他早年统领虎豹骑,后长期驻守扬州,与东吴军队多次交锋。曹叡即位之初,曹休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最高军事长官之一。而曹洪作为曹操的从弟,最著名的功绩莫过于在荥阳之战中将自己的战马让与曹操,使其得以在徐荣的伏击中脱险。此后曹洪屡立战功,虽曾因与曹丕不和遭贬,但在曹叡时期得以官复原职。 夏侯家族:世代联姻的军事世家 与曹家世代联姻的夏侯家族也有三人入选,分别是夏侯惇、夏侯渊和夏侯尚。夏侯惇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虽然战功不算显赫,但其忠诚可靠深得曹操信任。曹丕即位后,立即任命他为大将军,位列三公。夏侯渊则以善战著称,曾创造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急行军记录,迅速平定西北叛乱。后在定军山之战中,他不幸被蜀将黄忠斩杀,成为曹魏重大损失。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堂侄,与曹丕私交甚笃。他曾与徐晃共同攻取上庸,又大败东吴名将诸葛瑾。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婿正是后来掌控曹魏朝政的司马师,这层关系也为司马家族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 五子良将与六位虎将 《三国志》中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合称为五子良将,其中除投降关羽的于禁外,其余四人均得以配享太庙。此外,还有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六位将领获此殊荣。 张辽的合肥之战、张郃的街亭之战都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例;徐晃治军严整,被曹操赞为有周亚夫之风;朱灵在曹操势力尚弱时便弃袁绍来投;文聘镇守江夏数十年,令东吴不敢北顾;庞德抬棺战关羽,宁死不降的气节令人动容;典韦则为保护曹操而战死,其忠勇至今为人称道。 谋士与文臣:运筹帷幄的智囊团 在谋士方面,程昱、荀攸、郭嘉、司马懿四人入选。程昱辅佐曹操三十余年,以八十高龄善终;荀攸献计灭吕布、败袁绍,堪称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英年早逝,但其十胜十败论等战略谋划对曹操统一北方至关重要。 司马懿的入选最具争议。他虽支持曹丕继位并屡建军功,但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大权。此外,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等文臣也因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得以配享。 结语 曹操太庙中的二十六位功臣,既有冲锋陷阵的猛将,也有运筹帷幄的谋士,更有治国安邦的文臣。这份名单既反映了曹魏政权的人才结构,也暗藏了日后司马氏篡魏的伏笔。其中荀彧、许褚等重臣的缺席,以及司马懿的入选,都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戏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