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376年),是周朝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由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建立。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分支,晋国最初受封为唐国,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后来,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将国号改为晋,开启了晋国辉煌的历史篇章。在春秋时期,晋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富庶的经济基础,一度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实力远超秦国、楚国、齐国等强国。然而,这个曾经强盛的诸侯国最终因内部卿大夫家族的权力斗争而衰落,在战国初期被魏、韩、赵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这个最早的晋国外,还有多个政权以晋为国号: 一、西晋王朝(265年-316年)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三国末期,司马家族通过长期经营,逐渐掌控曹魏政权。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担任曹魏重臣,实际掌握朝政大权。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正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家族之所以选择晋作为国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一,司马懿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原属春秋晋国疆域;其二,司马昭生前曾被封为晋王,这个封号本身就源自晋国故地。公元280年,西晋大将杜预、王濬率军攻灭东吴,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据《晋书》记载,在太康年间(280-289年),西晋人口恢复到3500万左右,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太康之治。然而好景不长,公元291年爆发的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国力,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公元313年,晋愍帝被迫迁都长安,但仅三年后长安陷落,西晋灭亡。次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二、东晋王朝(317年-420年) 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在史籍中,东晋有时被称为中晋,寓意晋室中兴;又因其统治中心在江东地区,故又称江左。东晋建立后,虽偏安江南,但始终以收复中原为志。在百余年间,先后发动多次北伐,其中祖逖、桓温等将领都曾率军北上,但受制于内部门阀士族的掣肘,大多无功而返。唯一取得显著战果的是后来的刘裕,但他北伐的成功反而加速了东晋的灭亡。东晋时期最大的军事胜利当属383年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东晋在宰相谢安的运筹帷幄下,由谢玄、谢石率领北府兵以少胜多,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若非此战胜利,东晋可能提前数十年灭亡。东晋后期,权臣桓玄曾短暂篡位,虽被刘裕平定,但皇权已名存实亡。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三、五代时期的晋国(883年-923年)唐末五代时期,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建立的晋国是后唐的前身,史称前晋。公元883年,李克用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河东节度使,据守山西地区。随着唐王朝的衰微,李克用于891年受封晋王,正式建立晋国,定都太原。这个割据政权与朱温建立的后梁长期对峙,展开激烈的梁晋争霸。908年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位。经过十余年征战,李存勖于923年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基本统一北方地区。 四、后晋王朝(936年-947年) 后晋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朝代。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夺取帝位,不惜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支持。他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扶植下称帝,建立后晋,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石敬瑭的卖国行径引起广泛不满,特别是割让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的边防造成长期危害,直到400多年后的明朝才得以收复。后晋建立后很快攻灭后唐,但统治极不稳固。石敬瑭去世后,其侄石重贵继位,改变对契丹的屈辱政策,导致契丹大举南下。947年,契丹攻入开封,后晋灭亡。后晋朝虽然只存在了11年,但它的兴亡深刻影响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