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必然对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耳熟能详,这一著名军事策略在《魏略》中有明确记载,后经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加以引用。这个充满争议的军事计划,展现了魏延大胆的军事想象力与诸葛亮谨慎用兵风格之间的鲜明对比。
魏延的奇谋构想颇为详尽:他请求诸葛亮拨付五千精锐士卒,取道险峻的子午谷小道突袭长安。他预计十日即可兵临城下,而镇守长安的夏侯楙素以怯懦无能著称,必会闻风丧胆、弃城而逃。届时魏延可轻松占据长安,就地征收周边粮草,静待诸葛亮主力部队二十日内前来会师。值得注意的是,魏延的奇袭部队仅携带单程粮草,完全将后勤补给寄托于速战速决和就地取粮之上。 然而这一看似精妙的计划遭到了诸葛亮的断然否决。丞相给出的理由是:此计过于冒险,不如稳扎稳打夺取陇右,方能确保万无一失。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这源于他对蜀汉政权(史称季汉更为准确)脆弱性的深刻认知。蜀地门阀势力盘根错节,一旦北伐主力遭遇重创,这些心怀叵测的地方豪强极可能趁机作乱,甚至挟持后主刘禅向曹魏投降。正如古语所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川中将士素以彪悍著称,刘备当年夺取益州本就属于逆取顺守,民心尚未完全归附。诸葛亮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全赖其屡战屡胜的威望,若主力尽丧,后果不堪设想。 细究《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记载,不难发现诸葛亮北伐始终秉持稳中求胜的原则。即便有五成胜算,他也绝不与司马懿贸然决战,必待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方才出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诸葛亮眼中实属一厢情愿的冒险之举,当时为顾全魏延颜面,诸葛亮仅作否决而未深入剖析其荒谬之处。实际上,只需三个关键问题就足以让这位猛将哑口无言。 历史记载显示诸葛亮对魏延颇为器重。即便魏延与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仍秉持公心:魏延善养士卒,勇冠三军,然性情高傲,众人皆避其锋芒。唯杨仪不假辞色,致使二人势同水火。吾惜杨仪之才,凭魏延之勇,常憾二人不能相容,故不忍偏废。在五虎上将相继凋零后,魏延俨然成为蜀汉军方第一人。他不仅是刘备从荆州带出的嫡系,更与诸葛亮有同乡之谊——诸葛亮躬耕南阳,而魏延正是义阳(今河南南阳桐柏县)人氏。 诸葛亮之所以不当面揭穿子午谷计策的致命缺陷,实为保全魏延颜面。若直言相诘,第一个问题便直指要害:五千大军声势浩荡出征,魏国细作岂会不知?若敌在子午谷出口设伏,将军将何以应对?作为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深知三国群雄皆非等闲之辈。从曹操、刘备到司马懿,无不是精通《孙子兵法》的用兵大家,派遣细作侦察敌情更是基本军事素养。若连这点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在乱世中三分天下? 子午谷多变的气候更是一大隐忧。久旱则水源匮乏,暴雨则山洪暴发,即便天降细雨恰到好处,连续十日的急行军也必将耗尽士兵体力。待抵达长安城下时,这支疲惫之师还能剩几分战力?即便魏延侥幸避开所有阻击,夏侯楙也未必如预期般望风而逃。当看到城外不过五千疲兵时,这位曹魏大将很可能镇定自若——毕竟轻装突袭的蜀军连攻城器械都未携带。这就引出第二个致命问题:若夏侯楙据城死守,魏延的马刀能劈开长安城门吗? 作为夏侯惇之子,夏侯楙虽被讥为三国赵括,但面对狼狈不堪的蜀军,恐怕也会反唇相讥:都说姜维是凤雏,我看魏延倒像落汤鸡!长安作为军事重镇,守备绝非夏侯楙一人。即便主将怯战,副将也会挺身而出。按《孙子兵法》所述,五百精兵足可固守坚城,五千轻装步兵根本无力攻克。 史书虽未明确记载长安守军数量,但作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的夏侯楙,麾下绝非乌合之众。更关键的是,这位贪图享乐的将领在长安积蓄了大量家产: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都时,多蓄伎妾......即便为保家业,他也绝不会轻易弃城。曹丕虽知夏侯楙庸碌,但必会为其配备得力副将。因此仅吓退夏侯楙远远不够——曹魏人才济济,能抗衡魏延者大有人在。 魏延计划中最致命的疏漏在于,他只计算了行军时间,却未考虑攻城所需时日。若三日内无法破城,缺粮的蜀军就不得不分兵劫粮。而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百姓早习得坚壁清野之术。当年刘备入川时,益州从事郑度就曾献策:尽驱百姓入涪水以西,焚毁粮仓,深沟高垒。待其粮尽自溃,再出兵追击。夏侯楙只需闭门不出,魏延的五千精兵就会不战自溃。 最后一个诸葛亮都难以启齿的问题是:我六出祁山,何曾望见长安城楼?莫说二十日,就是二百日,主力也未必能与魏延会师。魏延幻想曹军需要二十日才能组织反攻,而诸葛亮也能如期抵达。这简直异想天开——当年郝昭以千余人坚守陈仓,诸葛亮二十日都未能攻克,如今却要他在同样时间内驰援长安? 长安非许都、成都可比。即便邓艾兵临成都迫使刘禅投降,那也是特殊情势下的结果。而夏侯楙的生死对曹军士气影响有限,想靠夺取长安导致曹魏全局崩溃,无异于痴人说梦。用兵之道贵在谨慎,诸葛亮否决魏延之计实为爱护。若贸然实施,不仅五千将士有去无回,更会折损一员大将。诸葛亮宁背负保守之名也不愿以将士性命冒险,正彰显其忠贞仁厚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