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战略构想堪称经典:西汉初年的汉中对与东汉末年的隆中对。前者由军事奇才韩信为刘邦所献,后者则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虽然都是极具远见的战略规划,但若论其高明程度,二者实有天壤之别。让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战略实施结果来看,二者结局截然不同。韩信提出的汉中对取得了辉煌成功。这位军事天才先是明修栈道迷惑敌人,随后暗渡陈仓发动奇袭,一举平定三秦之地。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为刘邦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建立了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朝。可以说,汉中对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完美实现。反观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帮助刘备成功占据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但始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却因蜀汉与曹魏之间悬殊的国力差距,每次都是功败垂成。最终,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在五丈原前线积劳成疾,带着未竟的抱负与世长辞。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终究未能实现。 其次,从战略实施的现实基础来看,二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也大不相同。韩信提出汉中对时正值公元前206年,秦朝刚刚覆灭,项羽虽然分封十八路诸侯,但统治基础极不稳固。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对项羽的分封多有不满,纷纷起兵反抗。韩信敏锐地抓住项羽率军东征齐国的时机,迅速平定三秦,使项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此后韩信又先后平定魏、赵、代、燕、齐等地,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项羽。可以说,秦末动荡的时局为汉中对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约公元207年),天下格局已大不相同。曹操已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强敌,基本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就是明证。留给刘备的发展空间仅有益州一地,诸葛亮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再者,从民心向背来看,两个战略实施时的情况也截然不同。关中地区原是秦国故地,项羽入关后不仅大肆烧杀抢掠,还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而项羽分封的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原本都是秦朝降将,关中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因此刘邦入关时可谓民心所向,三秦可传檄而定绝非虚言。反观曹魏方面,曹操推行屯田制成效显著,北方百姓生活安定,对蜀汉军队自然不会有太多支持。后来司马懿、邓艾继续完善屯田制度,使曹魏国力日益强盛,最终由继承魏国的司马氏完成了统一大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荆州失守是导致隆中对失败的关键因素,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即便荆州仍在蜀汉掌控之中,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实力对比,诸葛亮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一个成功的战略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形势判断和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这正是汉中对远胜隆中对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