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骂千年的真相,正史里藏着多少双面人生?
创始人
2025-10-04 12:07:59
0

▶引言

“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背负了千年骂名,“弑兄逼父”的标签掩盖了他的雄才大略。但翻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你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李世民:他是结束隋末乱世的统一者,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改革家,更是奠定盛唐根基的伟大君主。那些被野史扭曲的真相,藏着一位真英雄的多维人生。

▶一、从秦王到天子:铁血背后的政治智慧

(1)少年从军:崭露头角的军事天才

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年仅17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他随屯卫将军云定兴救援,提出“多张旗帜为疑兵”的计策,迫使突厥撤围。此战让李世民初露锋芒,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兵者,诡道也”的用兵精髓。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李世民任右领军都督、敦煌公。他率军攻破长安,因功拜尚书令、被封为秦王。在统一战争中,他先后击败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尤其是虎牢关之战以少胜多,仅用三千玄甲军生擒窦建德,为唐朝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玄武门之变:权力博弈的生死抉择

626年,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手排挤李世民,甚至设计谋害他。在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他率十余人埋伏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随后软禁李渊,逼其立自己为太子。

这场政变虽手段残酷,却是当时唯一的破局之策。若李建成继位,唐朝可能陷入长期内乱,而李世民的登基为“贞观之治”铺平了道路。正如《资治通鉴》所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其于君臣之际,尤能虚心纳谏,此其所以成贞观之治也。”

(3)贞观初政:拨乱反正的改革者

即位之初,李世民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任用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推行一系列改革:

-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唐律》,减少死刑条目,体现“慎刑”理念。

- 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开垦荒地,减轻农民赋税;兴修水利,促进农业恢复。

- 文化:设弘文馆,广纳天下贤才;重视科举,打破士族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晋升通道。

这些措施使唐朝迅速从战乱中恢复,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大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二、文治武功:开创盛唐气象

(1)军事巅峰:天可汗的威望远播

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几乎全胜:

- 灭东突厥:629年,他命李靖率军北伐,次年生擒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此战解除了北方威胁,各部落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 征高句丽:644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未完全征服,但重创其国力,为后来唐高宗彻底平定高句丽奠定基础。

- 和亲吐蕃:641年,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至今拉萨仍保留着纪念文成公主的布达拉宫。

这些军事成就不仅扩大了唐朝疆域,更树立了唐朝的国际威望。

(2)文化繁荣:唐诗与科举的黄金时代

李世民本人擅长诗文,他的《帝京篇》被誉为“盛唐气象的先声”。在他的倡导下,唐诗开始走向繁荣,王勃、杨炯等初唐四杰崭露头角。他还组织编纂《晋书》《隋书》等多部史书,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

科举制在贞观年间得到完善,考试科目增加,录取人数扩大。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名垂青史的贤臣,如马周、褚遂良等。

▶三、人性光芒:帝王之家的温情与矛盾

(1)家庭生活:铁汉柔情的另一面

李世民并非冷血暴君,他对家人充满温情。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常与子女下棋、读书,教导他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尤为深厚。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悲痛欲绝,在宫中修建层观,以便每日眺望昭陵。魏徵劝谏说:“臣以为陛下望献陵(李渊陵墓),若昭陵,臣固见之矣。”李世民这才作罢,但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始终未减。

(2)晚年遗憾:权力与亲情的失衡

贞观后期,李世民逐渐走向猜忌。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次子李泰也因争储被流放,最终不得不立性格懦弱的李治为太子。他在《帝范》中对李治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这种自我反思,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清醒与无奈。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四、历史争议:弑兄与纳谏的真实面目

(1)玄武门之变的再审视

后世对李世民的最大争议,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但从历史背景看,这是一场不得不发的政变。李建成集团已掌握太子之位,若李世民坐以待毙,不仅自身难保,唐朝也可能陷入内乱。正如《旧唐书》所言:“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

此外,李世民并未对李建成一脉赶尽杀绝。他保留了李建成的谥号“隐”,并将其女封为县主,给予优厚待遇。这种政治手腕,既稳固了权力,又彰显了胸怀。

(2)纳谏如流的真实动机

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美名流传千古,但他的动机并非完全出于虚心。魏徵曾直言:“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已后,见谏者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

这表明,李世民纳谏既有政治需要,也有个人修养。但无论动机如何,他确实做到了“兼听则明”,这在封建帝王中极为罕见。

▶结语: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从“弑兄逼父”的暴君到“贞观之治”的明君,李世民的形象在历史中不断演变。但正史中的他,是结束战乱的统一者,是开创盛世的改革家,是奠定中华文化根基的伟大君主。他的功过或许永远难有定论,但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所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控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东汉末年名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千年来,这句话像一道枷锁,将曹操牢牢钉在“奸雄”的耻辱柱上。然而,当我们抛开《三国演义》的戏剧化演绎,翻开《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看到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曹操——他是结束汉末战乱的政治家,是统一北方的军事家,是开创建安文学的诗人,更是一位被历史迷雾遮蔽的真英雄。

▶一、乱世崛起:从洛阳游侠到中原霸主

(一)少年锋芒:洛阳城里的不羁少年

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官宦世家,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少年时期的曹操,不爱读书,偏爱飞鹰走狗,整日在洛阳城里游荡。但他并非纨绔子弟,而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和胆略。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出任洛阳北部尉。上任伊始,他就在衙门门口悬挂五色棒,无论贵贱,违反禁令者一律棒杀。当时,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被曹操当场处死。此事震动洛阳,年轻的曹操从此名声大噪。

(二)初露锋芒:陈留起兵讨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改名换姓逃出洛阳,回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兵,首倡义旗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袁术、曹操等十八路诸侯齐聚酸枣(今河南延津),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积极主战,但诸侯们各怀鬼胎,按兵不动。曹操独自率军西进,在荥阳汴水遭遇董卓部将徐荣,因兵力悬殊大败而归。此次失败并未让曹操气馁,反而让他看清了诸侯们的软弱,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大业。

(三)统一北方:官渡之战定乾坤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展开决战。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只有两万余人,兵力悬殊。但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袁绍粮草辎重,大破袁军。此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乘胜追击,陆续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左)大破乌桓骑兵,斩杀单于蹋顿,彻底肃清了北方边患。至此,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自黄巾起义以来近三十年的战乱。

▶二、治国安邦:重塑秩序的改革者

(一)屯田制:解决粮食危机的创举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曹操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于建安元年(196年)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推行屯田制。

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招募流民耕种国有土地,收成与国家按比例分成;军屯则由士兵屯垦,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据《三国志》记载,许昌屯田第一年就收获谷物百万斛,“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此后,屯田制在各州郡推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

(二)唯才是举:打破门第的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多次颁布《求贤令》,明确表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任用。这种打破门第观念的用人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归附。

例如,郭嘉出身寒门,最初投靠袁绍,因不受重用转投曹操,成为其重要谋士;张辽原是吕布部将,投降曹操后屡立战功,成为五子良将之一。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将,既有士族子弟如荀彧、荀攸,也有寒门之士如典韦、许褚,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三)法治改革:抑制豪强的铁腕手段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鱼肉百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曹操推行法治,严厉打击豪强。他任命满宠为许县县令,满宠依法处死了曹洪的宾客,曹洪向曹操求情,曹操不仅不偏袒,反而称赞满宠“做得对”。

曹操还颁布《抑兼并令》,限制豪强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赋税。这些举措使社会秩序得到整顿,百姓生活逐渐安定。

图片来源网络

▶三、军事奇才:从弱到强的战略家

(一)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善于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战略战术。除了官渡之战,他还在兖州之战、潼关之战等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张绣,因张绣与刘表联合,曹军久攻不下。曹操采用贾诩的计策,假装撤退,诱使张绣追击,然后突然回师反击,大败张绣。此役充分体现了曹操灵活用兵的特点。

(二)军事理论:《孙子略解》的实践

曹操不仅是军事实践的高手,还是军事理论的研究者。他注解的《孙子略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注本之一。在书中,曹操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对《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入阐释。

例如,他在注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指出:“两军相对,必先知己彼之强弱、虚实,然后可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赤壁之败:战略失误的教训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轻敌、战略失误等原因,被孙刘联军击败。

曹操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舍骑而舟”,放弃了北方军队擅长的骑兵优势,与东吴水军在长江上决战;二是未能妥善处理荆州降卒,导致其军心不稳;三是忽视了疫病对军队的影响,曹军因感染疾病战斗力大减。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受阻,但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文坛领袖:建安风骨的开创者

(一)诗歌成就:建安文学的旗帜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曹操的代表作《蒿里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短歌行》则抒发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广阔的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散文风格:清峻通脱的典范

曹操的散文以简洁明了、直抒胸臆著称。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篇自传性文章,文中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率真的文风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文化贡献:建安文学集团的核心

曹操不仅自己文学成就斐然,还大力扶持文学创作。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麾下的孔融、陈琳、王粲等“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集团。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开创了“建安风骨”的文学新风。

▶五、争议人生:英雄还是奸雄?

(一)历史评价的变迁

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南朝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到了宋代,随着“尊刘贬曹”思想的兴起,曹操逐渐被妖魔化,成为“奸雄”的代表。

现代学者对曹操的评价则更加客观。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认为,曹操是“冲出危局的清醒者”,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曾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二)争议事件的再审视

曹操的一生充满争议,其中最受诟病的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屠城”等行为。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都有其时代背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在乱世中采取的政治策略。当时,汉献帝已成为傀儡,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表面上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政治合法性,吸引人才归附。这种策略在乱世中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

关于“屠城”,据《后汉书》记载,曹操在征讨徐州时,因父亲曹嵩被陶谦部将杀害,为报私仇对徐州百姓进行了屠杀。这一行为确实残忍,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屠城并非曹操独有,袁绍、刘备等诸侯也有过类似行为。

(三)身后争议:72疑冢的传说

曹操临终前颁布《遗令》,要求薄葬,“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但后世却流传着曹操设72疑冢的传说,认为他为了防止盗墓,在漳河一带修建了72座陵墓。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但并无确凿证据。

2009年,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中出土的文物与《遗令》记载相符,证实了曹操薄葬的事实。所谓72疑冢,不过是后人对曹操的误解和想象。

▶结语:历史长河中的真英雄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结束了汉末战乱,统一了北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军事才能和用人之道,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

当然,曹操也有其局限性。他的一些行为,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屠城”等,在今天看来确实有失公允。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古人,而应该将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评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句诗,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英雄们的精神象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选择。曹操,这位被误解千年的真英雄,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

在明朝末年,左良玉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手握几十万大军,却在关键时刻没有救援明朝,这让很多人不禁猜想:要是他当时出兵救明,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一、左良玉的崛起与军队情况

左良玉是山东临清人,早年投身军旅,在辽东战场上积累了不少战功。《明史》中记载,他“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是个勇猛的将领。崇祯初年,他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逐渐崭露头角。

左良玉的军队规模庞大,崇祯十七年(1644 年),他坐拥 80 万大军,这在当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不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却参差不齐。他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跟随他多年的亲兵,战斗力较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收编的农民军和流民,这些人缺乏训练,战斗力较弱。而且,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松弛,经常劫掠百姓,这也导致他在百姓中的口碑很差。

图片来源网络

二、明末的政治军事局势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严重下降。在军事上,明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外部,后金(清朝)的军队不断侵扰边境,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此时,左良玉正驻扎在武昌,手握重兵。如果他能够及时出兵救援北京,或许能够改变明朝的命运。

三、左良玉不救援的原因

左良玉不救援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保存实力:左良玉深知明朝的腐败和衰落,他担心自己出兵救援北京会消耗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从而失去自己的势力。因此,他选择了保存实力,坐观局势的变化。

2. 对朝廷的不信任: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左良玉与朝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他对朝廷的信任度降低,不愿意为朝廷卖命。

3. 军队战斗力不足:左良玉的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他担心自己的军队无法与李自成的大顺军抗衡,因此不敢轻易出兵。

4. 地理位置的限制:左良玉驻扎在武昌,距离北京较远。他需要时间来集结军队、准备粮草等,这也导致他无法及时出兵救援北京。

四、假设左良玉救援明朝的可能影响

如果左良玉能够及时出兵救援明朝,可能会对历史产生以下影响:

1. 延缓明朝的灭亡:左良玉的军队如果能够与其他明军将领合作,或许能够阻止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从而延缓明朝的灭亡。

2. 改变政治格局:左良玉如果能够救援明朝,他将成为明朝的大功臣,可能会在朝廷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这可能会改变明朝的政治格局,甚至可能影响到后来的历史发展。

3. 对抗后金(清朝):如果明朝能够延续下去,左良玉的军队可能会与后金(清朝)的军队发生冲突。这可能会改变后金(清朝)的发展战略,甚至可能影响到后来的明清战争。

五、历史学者的观点

对于左良玉不救援明朝的行为,历史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左良玉是明朝的罪人,他的行为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左良玉的行为是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产物,他的选择是出于无奈。

顾诚在《南明史》中评价左良玉:“左良玉是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六、结论

左良玉坐拥几十万大军却不救援明朝,这是明朝末年政治、军事局势的产物。他的行为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他当时能够出兵救援明朝,或许能够延缓明朝的灭亡,但历史没有如果。左良玉的行为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功绩震古烁今,他就是秦始皇嬴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在异国他乡为人质的落魄yy.m6lu.cn/EMMPH公子,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他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波澜壮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嬴政的传奇人生,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真相。

质子生涯:在困境中砥砺成长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庶子,在赵国为人质。当时,秦赵两国关系紧张,战争频繁,异人在赵国的处境十分艰难,嬴政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在邯郸的日子里,嬴政和父亲异人时常遭受赵国人的歧视和欺辱,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不仅要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危,还要忍受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然而,正是这段艰难的质子生涯,铸就了嬴政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困境中,嬴政学会了隐忍和等待,他深知,只有强大自己,才能改变命运。这段经历,也让他对权力和统一有了更深的渴望。

归国之路:命运的转折

公元前257年,秦国派王龁围攻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王想要杀死异人泄愤,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邯郸,回到秦国。而嬴政和母亲赵姬则在赵国东躲西藏,历经千辛万苦,直到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异人被立为太子,嬴政和母亲才得以回yy.m6lu.cn/E8E3K到秦国。回到秦国后,嬴政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从一个被人遗忘的质子,成为了秦国未来的继承人。在父亲异人的悉心教导下,嬴政开始接受系统的政治和军事教育,为他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亲政之路: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集团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异人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由于嬴政年幼,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手中。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对吕不韦和赵姬的专权感到不满。尤其是吕不韦与太后赵姬的暧昧关系,以及嫪毐与太后赵姬私通并企图谋反的事件,让嬴政忍无可忍。公元前238年,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正式亲政。嫪毐趁机发动叛乱,企图杀死嬴政,夺取政权。嬴政早有防备,迅速调集军队,平定了叛乱,将嫪毐车裂,诛灭三族,太后赵姬也被幽禁。随后,嬴政又以吕不韦与嫪毐事件有牵连为由,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将其流放蜀地。吕不韦自知大势已去,饮鸩自尽。通过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集团,嬴政彻底掌握了秦国的朝政大权,为他统一六国的大业扫清了障碍。

统一六国:千古霸业的铸就

嬴政亲政后,便将统一六国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他重用李斯、尉缭等人才,制定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对六国的征服战争。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抗,很快便被灭亡。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魏国灭亡。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燕国和代国。公元前221年,秦军南下攻打齐国,齐国不战而降,至此,六国全部被灭,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创“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传至无穷。

巩固统治: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

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秦始皇嬴政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他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加强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军事上,他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又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这些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晚年暴政:历史的争议

然而,秦始皇嬴政的晚年,却逐渐变得暴虐无道。他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听信方士之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他还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劳民伤财,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此外,他还实行严刑峻法,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以外的各国史记和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史称“焚书”。次年,又将犯禁的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杀于咸阳,史称“坑儒”。“焚书坑儒”事件,严重地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沙丘之变:一代帝王的落幕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享年50岁。秦始皇嬴政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昏庸无能,继续实行暴政,导致民变四起,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秦始皇嬴政的千秋霸业,也随之烟消云散。

秦始皇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他的晚年暴政,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得秦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15年便走向了灭亡。对于秦始皇嬴政,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

相关内容

旅游景点、酒店宾馆如何防控...
基孔肯雅热 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
2025-10-04 09:10:34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海盐...
中新网嘉兴10月3日电(黄彦君 王海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融合城市...
2025-10-04 09:10:07
乐山峨眉又一个网红地来啦!
9月28日,位于峨眉山市高桥镇严寺村的陶酒部落生态文旅园区正式开业...
2025-10-04 09:10:03
多元体验点燃长兴岛之夜,农...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市集人头攒动,公园游人如织,...
2025-10-04 09:09:52
国庆第三天,临沧芒来草山千...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10月3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芒来草山化身为“云...
2025-10-04 09:09:36
国庆第三天,青铜峡黄河大峡...
2025年10月3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迎来国庆假期第三日游客...
2025-10-04 09:09:25
国庆敦化两日游,禅意山水与...
金秋十月即将到来,敦化,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
2025-10-04 09:07:59
广西龙胜国庆迎客忙:多元体...
中新网桂林10月3日电(韦吉阳 章艳)国庆假期1日至3日,广西桂林...
2025-10-04 09:07:41
从“旁观”到“入戏”,襄阳...
国庆中秋假期,襄阳文旅市场再度火爆,线上酒店、景区、住宿搜索量大幅...
2025-10-04 09:07:33

热门资讯

溯源吴越文化《寻古中国·吴越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吴越记》,将于9月8日起在总台...
原创 蜀... 咱今儿个聊聊蜀汉北伐里的一位猛人。这人在战场上那叫一个威风,一口气杀了 7 员魏将,还灭了敌军五族,...
历史上有着最强嫁妆的皇后有六位... 史上最强嫁妆:六位改变王朝命运的传奇皇后 前言:嫁妆背后的政治博弈 在中国古代宫廷政治中,皇后的...
原创 厚... 九三阅兵的热潮刚刚散去,中国外交部就向一位特殊的对象发起了猛烈的制裁,这个人就是日本参议员石平。作为...
9月8日,巨石重生:米开朗基罗... ♢9月8日历史大事记 ♦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1.712年: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
原创 1... 李鸿章:一个晚清重臣的无奈与叹息 李鸿章,这位晚清政坛的传奇人物,字渐甫、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
原创 不... 重塑大明第一妖后:孙氏权谋之路的真相探析 近期热播剧《大明风华》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孙皇后形象——...
原创 除... 春秋战国历史的开端:从周平王东迁到诸侯争霸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
原创 岳...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岳飞将军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天空。这位南宋抗金名将以其赤...
明朝为什么要设立九边重镇? 明朝为保卫中原,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 九边防御体系旨在巩固北部边防,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