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有四位首长站在粟裕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分别是谁?又与粟裕大将有着怎样的情谊呢?
1984年2月5日,“战神”粟裕,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77岁。
噩耗传来,粟裕的老战友、部下、各位首长不愿相信这一消息,匆匆赶到追悼会现场,和粟裕将军作最后告别。
照片中,站在粟裕遗体前,左边第一位的,是杨尚昆同志。他低垂眼眸,凝视着粟裕的遗体,只为看粟裕最后一眼。
革命年代,杨尚昆与粟裕没有多少交集,但早已听闻粟裕的大名。
他后来回忆说,粟裕指挥部队在苏中七战七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他,亲耳听到主席对粟裕的赞美。进行重大战役前,主席也常说,“发电征询一下粟裕的意见”。
1984年粟裕逝世后,杨尚昆亲自出面,为粟裕料理后事,并协助粟裕遗孀楚青,完成了《粟裕回忆录》的撰写、发表。
左边第二位,是“独臂将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同志。
粟裕养病期间,余秋里多次代表中央前去探望。他深情地说:“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们一定全力解决。”
第三位是粟裕的湖南老乡杨得志上将。他和粟裕有着许多相似经历,都是井冈山的老同志,都曾担任总参谋长。
1978年访问朝鲜时,粟裕是代表团团长,杨得志是副团长。粟裕对这位“小老弟”很照顾,专门组建了代表团临时党支部,推选杨得志任书记。
排在右侧第一位的,是粟裕将军的老部下张爱萍上将,也是四位首长中,与粟裕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
新四军时期,张爱萍任四师师长,粟裕是一师师长,二人属于平级。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和张爱萍同为华中军区副司令,二人密切合作,也有过分歧。不过粟裕尽打“神仙仗”,很快超过张爱萍,成为华东地区军事主官。
1949年初,张爱萍养伤归来,是粟裕找到他,希望他出任三野参谋长。不过后来张爱萍旧伤复发,到苏联养病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成了粟裕的助手。后来张爱萍深情回忆说:“粟裕不仅会打仗,更会搞团结,1954年到1957年,是总参最好的时期。”
在粟裕将军的告别仪式上,以上这四位首长纷纷出席,在粟裕将军遗体前留下一张珍贵照片。尽管照片是黑白的,但四位首长的悲戚之情清晰可见,悼念粟裕这位绝世战将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