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能够成为都城的城市屈指可数,仅有十余座城市获此殊荣。其中,陕西西安以其十三朝古都的显赫地位独树一帜,而江苏南京与北京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统治者青睐的建都之地。这些著名古都如今依然家喻户晓,但商周时期的重要都城——商朝末期的朝歌与周朝发源地西岐的具体位置,却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两座历史名城的今昔变迁。
关于商朝都城朝歌的今址,需要从商朝的迁都历史说起。商朝建立之初,都城曾多次迁移,直到商王武丁时期才逐渐稳定。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率领商军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使商朝步入鼎盛时期。武丁将都城定于殷地(今河南安阳),其后武乙、帝乙、帝辛等商王均以此为都。到了末代君主纣王(帝辛)统治时期,都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殷都基础上向南延伸至沬邑地区。纣王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了众多离宫别苑,并将这座扩建后的新都正式命名为朝歌。 关于朝歌这一名称的由来,历史学界存在多种解释。最富诗意的说法认为,朝歌寓意迎接朝阳的高歌,象征着国家如旭日东升般繁荣昌盛。另一种观点则将其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朝歌之山联系起来,认为纣王是借用古籍中的地名。还有学者考证指出,朝歌可能源自纣王上朝时演奏的宫廷乐曲,这种朝歌暮舞的奢靡之风,正符合史书对纣王新声靡乐的记载。 那么,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都究竟位于今日何处?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其位于今河南省淇县境内,也有学者主张在淇县与浚县交界处,或汤阴县南部地区。《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周公旦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这说明古朝歌城及著名的鹿台遗址应位于黄河与淇河之间。现代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及其周边区域,极可能就是商纣王时期朝歌都城的所在地。 至于周朝的发祥地西岐,其位置相对明确,即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周王朝,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重要活动区域,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周文王姬昌选择在此建立根基,除了看重其战略位置外,还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栖息于附近山峰,古人视凤凰为祥瑞之兆,因此该山得名凤凰山。更神奇的是,人们还听到凤凰在此鸣叫,于是山下的集镇便被命名为凤鸣镇。凤鸣岐山这一祥瑞之兆,促使周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然而,岐山地区毕竟资源有限,难以长期承担都城功能。随着周族势力不断壮大,周文王在攻灭崇国后,便在富庶的渭河平原营建丰邑,修筑灵台,将政治中心迁至丰京。至周武王灭商后,又在沣水东岸新建镐京。这座镐京城就是西周王朝的正式都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境内,与后世的长安城共同构成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