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张良与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大核心功臣。其中,韩信堪称军事奇才,他统帅百万雄师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而萧何则主管后勤补给与内政管理,张良则运筹帷幄,以奇谋妙计助刘邦决胜千里。刘邦曾多次公开称赞这三位功臣的杰出贡献。然而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手握重兵的韩信最终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被吕后设计诛杀。令人深思的是,在韩信遇害时,张良和萧何为何袖手旁观?事实上,萧何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参与其中,协助吕后除掉韩信。至于张良的沉默,则有多重原因:首先,诛杀韩信是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张良无力改变;其次,韩信平日骄纵跋扈,自取灭亡;再者,谋反罪名已成定局,无人敢为其开脱。简而言之,张良既无力相救,也不敢相救,更不愿相救。
首先,韩信的军事才能实在太过出众。虽然刘邦在其他方面胜过韩信,但在军事指挥上却远非其对手。更关键的是,作为异姓诸侯王,韩信不仅手握重兵,还拥有自己的封地。在刘邦看来,这样的权臣对皇权构成巨大威胁。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继任者难以驾驭韩信。因此,除掉韩信已成为必然选择。面对这样的政治决断,即便是足智多谋的张良也无力回天。张良虽智谋超群,但在权力格局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左右刘邦和吕后的决策。可以说,他根本没有能力拯救韩信。 其次,即便要除掉韩信,吕后等人也需要师出有名,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失去人心,给人留下过河拆桥的恶名。早在汉六年,韩信就被指控谋反而被贬为淮阴侯。不久后,他再次被举报谋反。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人都不敢为韩信辩护。因为一旦出面相救,就等于自认是同谋。谋反在任何朝代都是统治者最为忌惮的大罪,没有人愿意为此引火烧身。 再者,从个人情感角度而言,张良与韩信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谋士,张良更注重明哲保身。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早在汉朝建立后就逐渐淡出朝堂,专心修道。相比之下,韩信却居功自傲,多次在公开场合炫耀战功,甚至对同僚出言不逊。这种张扬的性格不仅得罪了朝中大臣,更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张良作为旁观者,自然不愿为一个不知收敛的同僚冒险。此外,当时朝中政治环境已日趋复杂,吕后权势日盛,张良选择沉默也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