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楚国人,为何成了秦国宰相?不是秦国太强,是楚国留不住他
创始人
2025-10-04 11:34:53
0

楚国出了个李斯,却成了秦国的“总设计师”。他帮秦始皇统一天下,定郡县制,改文字度量衡,最后官至丞相,成了秦朝最有权势的人。

有人说他是“楚奸”,忘恩负义。可翻遍《史记》《战国策》,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一个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放着故国不待,非要跑到敌国效力,背后藏着的,是战国末年最残酷的生存法则:人才在哪里能活得更有价值,哪里就是“故国”。

【01】

➮ 厕所里的老鼠让他看透:楚国给不了他想要的“粮仓”

公元前254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的粮仓里,30岁的小吏李斯蹲在地上,盯着两只老鼠发呆。

刚才他在厕所撞见一只老鼠,瘦得像根柴,见了人就慌慌张张逃窜,吃的是脏东西,住的是臭水沟;而眼前粮仓里的老鼠,吃得油光水滑,大摇大摆地在米堆里打盹,见了人眼皮都不抬。

李斯突然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说了句改变命运的话:“人这辈子有没有出息,就像这老鼠,全看你待在什么地方!”(《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时候的李斯,在楚国当“郡小吏”,说白了就是看管粮仓的公务员,干了十年,没挪过窝。楚国的官场上,想往上爬,要么是楚王的亲戚,要么是屈、景、昭三大贵族的子弟。像李斯这样的平民,顶多混个温饱,想当“粮仓里的老鼠”,门儿都没有。

他想起同乡的屈原,比他早生100多年,身为楚国贵族,就因为劝楚王变法,被流放了一辈子,最后投了汨罗江。连贵族都这样,自己一个平民,还能有什么指望?

当天晚上,李斯把官印挂在粮仓的柱子上,收拾了一个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裳和一本《孙子兵法》。他要去兰陵(今山东兰陵),拜荀子为师。荀子教的不是儒家那套“仁义道德”,而是“帝王术”——怎么帮君主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临走前,他回头望了一眼楚国的方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里不是我的“粮仓”,我要找一个能让我吃饱、能让我站得高的地方。

【02】

➮ 楚国留不住人才,不是缺机会,是“规矩”太死

李斯在荀子门下学了8年,同学里有个韩国公子叫韩非,两人经常争论“哪个国家能统一天下”。韩非说“韩国是我故国,我要回去救它”,李斯却摇头:“六国都弱,只有秦国能成大事。”(《史记·李斯列传》:“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这话戳中了楚国的痛处。当时的楚国,疆域比秦国大,人口比秦国多,可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战国时期,各国宰相级别的官员里,楚国人在外国当官的有17人,而在楚国当官的外国人,只有3人。楚国成了“人才输出大国”,自己却留不住人。

根源在“规矩”。楚国的朝堂,被屈、景、昭三大贵族把持了几百年。楚王想认命一个官员,首先得问这三大族的族长同不同意。平民想当官,要么得娶贵族的女儿,要么得给贵族当门客,否则连面见楚王的机会都没有。

公元前386年,吴起从魏国跑到楚国,楚悼王重用他变法,削了贵族的封地,让平民也能凭战功当官。结果楚悼王一死,贵族们就拿着弓箭把吴起射死在灵堂上,变法全废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到了李斯的时代,楚国的贵族更嚣张。有个叫黄歇的,也就是春申君,当了25年宰相,把自己的封地搞得比楚王的地盘还大。他门下的门客有3000多人,穿的鞋子都缀着珍珠,可真正有本事的平民,他一个不用。

李斯的一个同乡,在春申君门下做了三年门客,连春申君的面都没见过,最后只能回家种地。他对李斯说:“在楚国,你再有本事,没个贵族亲戚,就像没根的草,风一吹就倒。”

这就是李斯为什么不回楚国的原因:不是他不爱楚国,是楚国的“规矩”告诉他,这里没有他的位置。

【03】

➮ 秦国的“人才黑洞”:来者不拒,能者上,庸者下

公元前247年,李斯背着包袱来到秦国咸阳。刚到的时候,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城门边的客栈里打地铺。可他一点都不慌,因为他知道,秦国和楚国不一样。

秦国的朝堂上,站着一群“外人”:

①商鞅,卫国人,在秦国搞变法,让秦国从弱国变成强国;

②张仪,魏国人,凭着一张嘴,拆散了六国联盟,帮秦国占了600多里地;

③范雎,魏国人,提出“远交近攻”,让秦国一步步蚕食六国;

④吕不韦,卫国人,从商人变成秦国宰相,权倾朝野。

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家都混得不怎么样,到了秦国却成了“顶梁柱”。为什么?因为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立下了一条铁律:不管你是哪国人,不管你出身多低,只要有本事,就能当官;只要立了功,就能升官。(《商君书·赏刑》:“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这条规矩,是商鞅定的。他在秦国搞变法时,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哪怕你是秦王的弟弟,没功劳也只能当个闲人;哪怕你是个奴隶,立了战功就能封爵。

到了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时期,这条规矩执行得更严。嬴政13岁即位,22岁亲政,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统一天下。他要的是能打仗、会算计的人,不是只会说漂亮话的“自己人”。

李斯找了个机会,通过吕不韦见到了嬴政。他没说客套话,上来就问:“大王想不想统一天下?”嬴政反问:“怎么统?”李斯说:“以前秦穆公没做成,是因为诸侯太多,周朝还有威望。现在不一样了,秦国已经打垮了韩国、赵国,天下人都怕秦国。这时候不抓紧,等六国联合起来,后悔都来不及!”(《史记·李斯列传》)

这番话,说到了嬴政的心坎里。他当即提拔李斯做“长史”,让他参与制定灭六国的计划。

【04】

➮ 《谏逐客书》:他用一篇文章,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秦国的未来

李斯在秦国顺风顺水,可刚过了5年,一场危机突然砸到他头上。

公元前237年,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修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事情败露后,秦国的宗室大臣炸开了锅,对嬴政说:“从各国来秦国的人,都是为了搞破坏!不如把他们全赶走!”(《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嬴政正在气头上,下了一道“逐客令”:所有非秦国人,不管当官还是为民,3天内必须离开秦国,否则格杀勿论。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赶走的名单里。

离开咸阳的那天,李斯坐在马车上,看着路边的秦国人对他们指指点点,突然停下车,从怀里掏出一块竹简,趴在路边就写。他要给嬴政写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后来的《谏逐客书》。

信里说:“从前秦穆公找了由余(晋国人)、百里奚(楚国人),才成了霸主;秦孝公重用商鞅(卫国人),才让秦国富起来;秦惠王用了张仪(魏国人),才拆散了六国联盟;秦昭王用了范雎(魏国人),才削弱了六国。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可秦国靠他们强大了。现在大王要赶走我们,是把人才送给六国啊!”(《史记·李斯列传》)

他还说:“大王喜欢的昆山玉、随和璧、明月珠,都不是秦国产的;大王听的《郑》《卫》《桑间》的音乐,也不是秦国人编的。为什么宝物和音乐能不分国籍,人才就不行呢?”

嬴政看完这封信,当天就下令废除“逐客令”,派人快马加鞭追上李斯,把他请回咸阳,提拔他做“廷尉”(司法部长)。

这篇《谏逐客书》,不仅救了李斯,更保住了秦国的“人才国策”。从这以后,嬴政更信任外来人才,而李斯也成了他最倚重的谋臣。

【05】

➮ 他给秦国的“投名状”:灭六国,用的全是“楚国式”的狠辣

李斯当上廷尉后,给嬴政献了一条灭六国的毒计:先花钱收买六国的大臣,愿意听话的就给黄金美玉,不愿意的就派刺客杀掉。等六国君臣互相猜忌,再派大军攻打。(《史记·李斯列传》:“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这条计策,透着一股“楚国式”的狠辣。楚国的贵族斗了几百年,玩的就是“收买”“暗杀”“离间”的套路,李斯在楚国见多了,现在全用在了六国身上。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用的就是李斯的办法:收买韩国宰相,让他劝韩王投降,不费一兵一卒。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李斯派人给赵国权臣郭开送了1000斤黄金,让他诬告名将李牧谋反,李牧一死,赵国立马亡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还是李斯的主意:先引黄河水灌淹魏都大梁,等魏军崩溃了再攻城。

最讽刺的是灭楚。公元前224年,嬴政问老将王翦:“灭楚要多少兵?”王翦说:“60万。”年轻将领李信说:“20万够了。”嬴政让李信带兵,结果被楚国大将项燕打得大败。

嬴政只好请王翦出山,给了他60万大军。出发前,李斯给王翦送行,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楚国的贵族,谁不听话,直接杀。别学李信,心太软。”

王翦看懂了。他打到楚国后,先派人暗杀了项燕的副将(楚国贵族),又把不肯投降的楚国贵族迁到秦国,让他们远离故土。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消息传到咸阳,李斯站在城楼上,望着南方,心里没有喜悦,只有一种复杂的滋味。他帮秦国灭了故国,不是因为恨楚国,而是因为楚国从来没给过他机会。

【06】

➮ 当秦国成了新的“楚国”,他也成了被抛弃的“老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当上了丞相。他定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凿灵渠,成了秦朝的“总设计师”。

这时候的李斯,站在了天下最大的“粮仓”里,可他渐渐发现,这个“粮仓”开始变得像当年的楚国:秦始皇越来越多疑,朝堂上的位置,慢慢被皇帝的亲戚和宠臣占据。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宦官赵高想立胡亥为帝,找到李斯:“扶苏当了皇帝,肯定用蒙恬当丞相,你得回老家种地。”

李斯犹豫过,但他想起了厕所里的老鼠,怕自己跌回“臭水沟”。他答应了赵高,伪造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立胡亥为秦二世。

可他没想到,胡亥比秦始皇更残暴,赵高比楚国的贵族更狠毒。公元前208年,赵高诬陷李斯谋反,把他关进监狱。

行刑那天,李斯穿着囚服,和儿子一起被押到咸阳街头。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跟你一起回上蔡,牵着黄狗去打猎,还能行吗?”(《史记·李斯列传》:“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父子俩大哭,随后被腰斩。

李斯的一生,像一场追逐“粮仓”的游戏。他离开楚国,是因为那里的“粮仓”不让平民进;他帮秦国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国的“粮仓”对人才开放;可最后,他死在自己亲手搭建的“粮仓”里,因为这个“粮仓”终究还是成了少数人的禁地。

【07】

➮ 结语:人才的“用脚投票”,从来最公平

李斯的故事,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人才往哪里去,哪里就有未来。

楚国因为封闭,留不住李斯这样的人才,最后被秦国灭掉;秦国因为开放,吸引了各国人才,最后统一天下。可当秦国变得封闭,开始排挤外来人才时,它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史记》里说,李斯死后三年,刘邦打进咸阳,秦朝灭亡。刘邦从沛县起兵时,身边的萧何、曹参是小吏,韩信是流浪汉,陈平是游士——全是被旧势力排挤的“小人物”,可刘邦给了他们机会,最后得了天下。

这大概就是李斯最该被记住的启示:一个国家强不强,看它能不能让“厕所里的老鼠”有机会走进“粮仓”;一个时代好不好,看它能不能让有本事的人,不用靠关系、不用怕排挤,就能凭本事站到该站的位置上。

公元756年,马嵬坡的黄土埋了杨贵妃。可她死后,关于她的传言比生前更热闹。其中最扎眼的一句是:“杨贵妃和安禄山有私情,安史之乱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这话传了一千多年。戏文里演,小说里写,连明朝人画的《贵妃晓妆图》,都偷偷画了个安禄山的影子在窗纸上。但翻遍新旧《唐书》《资治通鉴》,会发现这事儿藏着太多说不通的地方。

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这是真的。他能自由出入宫廷,甚至在杨贵妃宫里通宵喝酒,这也是真的。可这些“真事”,到底是私情的证据,还是政治舞台上的伪装?

【01】

➮ “干儿子”的名分:是暧昧的遮羞布,还是皇帝的“定心丸”?

安禄山第一次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在公元742年。这时候他已经45岁,是个体重300多斤的糙汉,而杨贵妃才26岁,是大唐最受宠的女人。

谁也没想到,五年后,安禄山突然跪在杨贵妃面前,要认她当“干娘”。唐玄宗居然笑着答应了。更奇怪的是,按照规矩,认干亲该先拜父亲,安禄山却坚持“先拜娘,后拜爹”,说“我们胡人习俗就是这样”。唐玄宗听了,还觉得他“老实直率”。

这事儿在《新唐书·安禄山传》里写得明明白白:“禄山请为贵妃儿,帝许之。命见,必先拜妃,后拜帝,曰:‘胡俗先母而后父。’帝悦。”

为什么唐玄宗会容忍这种“不合规矩”的事?因为安禄山当时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里握着15万大军,是唐朝防备北方的“防火墙”。唐玄宗老了,不想打仗,只想用恩宠稳住这个“猛将”。让杨贵妃认他当干儿子,就是把关系从“君臣”变成“家人”——你看,连我老婆都是你娘,你还能反我吗?

安禄山也懂这个道理。他每次来长安,都往杨贵妃宫里跑,送的礼物比给唐玄宗的还贵重:嵌满宝石的胡旋舞腰鼓、用金线绣的胡服,甚至还有他亲手猎的白鹿、白鹰。这些不是给“情人”的,是给“干妈”的投名状——我只想攀附皇权,没有二心。

宫廷里的人精都看得懂。《资治通鉴》里说,安禄山每次入宫,“贵妃姊妹皆与之叙兄弟,禄山出入宫掖不禁”。这里的“不禁”,不是不管,是故意放纵——唐玄宗就在背后看着呢,他要的就是安禄山“只围着贵妃转,不惦记江山”的假象。

【02】

➮ 最可疑的“洗儿礼”:是私情铁证,还是胡人习俗的误会?

野史里传得最邪乎的,是公元751年的“洗儿礼”。

这年正月,安禄山过生日。三天后,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裹在襁褓里,像抱婴儿一样抱着,还让宫女太监抬着他在宫里游行,喊着“禄儿,禄儿”取乐。唐玄宗来看热闹,笑着赏了他们“洗儿钱”,宫里一片欢腾。

这事儿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

后人看到这段,都觉得“太暧昧了”。一个300多斤的大男人,被年轻妃子像婴儿一样抱着洗,不是私情是什么?

但如果翻《安禄山事迹》(唐朝人姚汝能写的史料),会发现两个细节:

第一,“洗儿礼”是胡人习俗。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胡人,他们有“添盆洗儿”的规矩:孩子出生后三天,母亲要给孩子洗澡,亲友来送礼庆祝。安禄山刚过完生日,杨贵妃用这个习俗给他“洗儿”,其实是把他当“家里的孩子”看待,符合“干娘”的身份。

第二,当时唐玄宗就在宫里,甚至“自往观之”。如果真有私情,杨贵妃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这种事?安禄山敢让皇帝看到?

更重要的是,“洗儿礼”之后,安禄山马上被封为“东平郡王”,是唐朝第一个封王的胡人。这说明,这场看似荒唐的仪式,本质是一场政治交易:安禄山用“装疯卖傻”表忠心,唐玄宗用“破格赏赐”买安心。

【03】

➮ “通宵出入”的真相:宫廷守卫有多严,私情就有多难

野史里说,安禄山“出入贵妃寝宫,通宵不出”,甚至“与贵妃对食,或通宵禁中”。这些说法,其实来自《开元天宝遗事》,这是一本唐朝末年的笔记小说,里面记的多是民间传闻,不是正史。

真实的唐朝宫廷,没那么容易“私会”。

唐朝后宫有严格的守卫制度。《唐六典》里写,皇宫的每个宫门都有“监门校尉”,进出要查“门籍”(通行证),晚上二更(21点-23点)之后锁门,任何人不得出入,除非有皇帝的“敕书”。安禄山虽然得宠,也只有在“奉旨入宫”的时候才能进去,而且身边必须有太监陪同。

《资治通鉴》里写过一个细节:安禄山谋反前,派儿子安庆绪留在长安当人质。有一次安庆绪想偷偷见安禄山,被宫门守卫拦住,直到安禄山亲自向唐玄宗求情,才让他们见了一面。连亲生儿子见一面都这么难,安禄山怎么可能“通宵出入”贵妃寝宫?

还有人说,安禄山曾在杨贵妃宫里“抓伤她的胸”,杨贵妃为了遮掩,发明了“诃子裙”(无肩带内衣)。这说法来自《事物纪原》,是宋朝人写的书,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300多年。而唐朝的史料里,从来没提过这件事。

其实,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接触,大多是在公开场合。比如,安禄山跳胡旋舞给唐玄宗和杨贵妃看,杨贵妃弹琵琶给他伴奏,这些在《旧唐书·音乐志》里都有记载,是宫廷宴会上的常规表演。

【04】

➮ 为什么会有“私情”传言?安史之乱后,总得有人背锅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人恨安禄山,更想不通:为什么唐玄宗那么信任他,他还要反?为什么盛世突然就没了?

这时候,“杨贵妃和安禄山有私情”的传言就传开了。人们愿意相信:不是皇帝老糊涂了,是妃子祸国;不是制度有问题,是“奸情”引发了叛乱。

这种“红颜祸水”的逻辑,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夏朝亡了,怪妺喜;商朝亡了,怪妲己;西周亡了,怪褒姒。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最宠的人,自然成了安史之乱的“背锅侠”。

更重要的是,安禄山的叛军需要这个传言。他们在檄文里骂唐玄宗“荒淫无道”,骂杨贵妃“迷惑君主”,其实是想给自己的叛乱找借口——我们不是反唐朝,是“清君侧”,除掉这个“祸根”。

到了宋朝,文人更爱写这个故事。因为宋朝理学兴起,强调“男女大防”,他们觉得唐朝“开放”是坏事,写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其实是在警告当朝皇帝:“别学唐玄宗,宠妃子会亡国。”

所以,《新唐书》虽然写了“洗儿礼”,但没说他们有私情;《资治通鉴》引用了野史里的“通宵出入”,却加了一句“外人颇以为言,上终不疑也”——暗示这是外人瞎猜,唐玄宗根本没怀疑过。

【05】

➮ 历史的真相:他们是政治棋盘上的两颗棋

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本质是“权力”的连接。

安禄山需要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说好话,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曾对人说:“我不怕唐玄宗,就怕杨贵妃。”因为他知道,杨贵妃的一句话,可能让他升官,也可能让他掉脑袋。

杨贵妃需要安禄山这样的“猛将”当外援。当时她的哥哥杨国忠和安禄山是死对头,杨国忠总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反。杨贵妃把安禄山认作干儿子,其实是在朝堂上安插一个“自己人”,平衡杨国忠的势力。

唐玄宗更需要他们俩“关系好”。他老了,既想让安禄山守边疆,又怕他拥兵自重;既想让杨贵妃开心,又怕外戚(杨国忠)专权。让安禄山当杨贵妃的干儿子,等于把这两拨势力绑在一起,互相牵制——这是他晚年最自以为得计的“平衡术”。

可惜,这盘棋最终还是输了。安禄山不是真“傻”,他看出了唐玄宗的昏聩、杨国忠的无能,知道唐朝已经外强中干。公元755年,他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一路打到长安。

马嵬坡下,杨贵妃被赐死,时年38岁。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但两年后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这两个被传言绑在一起的人,最终都成了权力的牺牲品。

【06】

➮ 结语:比“私情”更值得看的,是人性和权力

今天再看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故事,会发现最有趣的不是“有没有私情”,而是“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有私情”。

因为“私情”比“政治”简单。人们不愿意承认,盛世的崩塌可能是因为制度的漏洞、皇帝的衰老、大臣的争斗;宁愿相信,是一段“不伦之恋”引发了蝴蝶效应。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更残酷:杨贵妃不是“祸水”,她只是唐玄宗晚年享乐的象征;安禄山不是“情夫”,他只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没有暧昧,只有冰冷的权力算计。

《旧唐书·杨贵妃传》最后说:“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才是最该记住的: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都想靠“攀附权贵”改变命运,当皇帝把心思都用在“平衡术”而非治理上,就算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王禄山——这才是安史之乱的真正教训。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吗#

我们总说“两汉四百年”,可翻开《汉书》《后汉书》会发现,刘邦建立的汉朝,其实在公元8年就亡了。后来刘秀重建的“汉朝”,和刘邦的汉朝,中间隔了15年的“新朝”,还有一个被腰斩的“更始政权”。

为什么后世非要分成西汉和东汉?不是简单因为都城一西一东(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更不是时间线太长随便划分。真正的原因藏在一个被忽略的事实里:刘秀建立的“汉”,是打着刘邦后代的旗号重建的新政权,跟刘邦的直系血脉,早就出了五服。这15年的断裂,才是两汉分家的真正密码。

【01】

➮ 刘邦的汉朝,亡在一个“外戚”手里,断得干干净净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他怎么也想不到,200多年后,自己的江山会被一个“外姓人”夺走,而且这个外姓人,还是自家媳妇的亲戚。

西汉的灭亡,不是突然垮掉的,是外戚一点点“啃”掉的。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把吕家的人安插在朝廷各处,差点改了刘家的姓。幸亏大臣们发动“诛吕之变”,才把皇位还给刘邦的后代。可这扇“外戚干政”的门,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

汉武帝晚年,重用外戚霍光辅政;汉宣帝时,外戚许家、史家权倾朝野;到了汉成帝,外戚王家直接成了“隐形皇帝”。《汉书·外戚传》里记了个细节:汉成帝每天上朝,都要回头看舅舅王凤的脸色,王凤不点头,他连任命一个县令都不敢。

王家最厉害的是王莽,他是汉成帝母亲王政君的侄子。这个人hm.g8mr.cn/23JY8特别会装“道德模范”:把俸禄分给穷人,自己穿粗布衣服,连儿子杀了家奴,都逼着儿子自杀谢罪。朝野上下都觉得他是“周公再世”,纷纷上书劝他“代汉”。

公元8年,54岁的王莽撕掉了伪装,逼着小皇帝刘婴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新”,定都长安。他还把刘邦的宗庙改成自己的祖庙,刘邦的牌位被扔到了角落里。《汉书·王莽传》里写,当天长安的百姓敲锣打鼓庆祝,他们以为这个“道德模范”能带来好日子——没人意识到,刘邦建立的汉朝,已经彻底断了。

【02】

➮ 15年“新朝”:王莽的“瞎改革”,把天下改乱了

王莽当了皇帝,开始搞“复古改革”,想把天下改回周朝的样子。可这些改革,看起来美好,实则把社会搅成了一锅粥。

他规定全国的土地都叫“王田”,不准买卖,按人口分配。可当时的土地大多在豪强手里,你要他们把土地交出来,他们就敢起兵造反。《后汉书·刘玄传》里说,山东的豪强吕母,就因为儿子被王莽的官吏杀了,散尽家财招募流民,成了最早反王莽的势力之一。

他还乱改货币,15年里换了5种货币,一会儿用贝壳当钱,一会儿用乌龟壳当钱,老百姓手里的铜钱一夜之间成了废铁。有个叫刘盆子的放牛娃,后来成了起义军拥立的皇帝,他回忆说:“那时候用王莽的钱,买一把米要扛一麻袋钱去,还不如用粮食换东西实在。”(《后汉书·刘盆子传》)

最荒唐的是改地名,全国的郡名、县名改了一半,有的县一年改三次名,连官吏都记不住,只能在公文上注明“原名某某”。《汉书·地理志》里吐槽:“吏民不能记,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

这些改革,把豪强、百姓、官吏全得罪了。公元17年,湖北绿林山爆发起义(绿林军);公元18年,山东爆发赤眉军起义。短短两年,全国到处都是造反的队伍,王莽的新朝,成了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

【03】

➮ 刘秀重建汉朝:他是刘邦的后代,却隔了“八竿子远”

起义军里,有个28岁的年轻人,叫刘秀,是南阳郡的一个地主。他每次打仗前,都要跟人说:“我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后汉书·光武帝纪》)

这话没撒谎,但得算清楚亲戚关系:刘邦生汉文帝,汉文帝生汉景帝,汉景帝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刘秀。从刘邦到刘秀,中间隔了8代,而且刘秀这一支,早就不是“皇室直系”,到他父亲这辈,只当了个小县令,父亲早死,刘秀是跟着叔叔长大的,靠种庄稼过日子。

当时起义军里,打着“刘邦后代”旗号的人多了去了。绿林军拥立的刘玄(更始帝),是刘秀的堂兄,也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赤眉军后来找了个放牛娃刘盆子,因为他是刘邦的十世孙,就把他推上了皇位。

刘秀一开始跟着刘玄混,打了场关键的“昆阳之战”。当时王莽派42万大军包围昆阳,刘秀手里只有9000人。他半夜带13个人突围搬救兵,回来后亲自带兵冲锋,居然把42万大军打垮了(《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遂杀王寻。”)。这一战,让刘秀成了起义军里的明星。

可刘玄怕他功高盖主,杀了他的亲哥哥刘縯。刘秀忍着悲痛,主动跑到刘玄面前请罪,连昆阳之战的功劳都不敢提,每天喝酒种地,假装没野心。《后汉书》里说,他“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心里在哭,脸上在笑。

公元25年,刘玄的更始政权被赤眉军推翻,天下成了没人管的烂摊子。刘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柏乡)称帝,国号还叫“汉”。但这个“汉”,跟刘邦的“汉”,已经隔了15年,中间还夹着王莽的新朝和刘玄的更始政权,其实是个“新瓶装旧酒”的新政权。

【04】

➮ 为什么叫“东汉”?都城换了,权力的“根”也换了

刘秀称帝后,没把都城迁回长安,而是定在了洛阳。长安在西边,洛阳在东边,这是后世叫“西汉”“东汉”的表面原因。但更深的原因是,两个汉朝的“权力根脉”完全不同。

西汉的权力核心,是“丰沛集团”——刘邦老家的兄弟(萧何、曹参、樊哙)和后来的外戚(卫青、霍去病、霍光)。朝廷里的大官,不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后代,就是皇后的娘家人。

东汉的权力核心,是“南阳集团”和“河北集团”。刘秀起兵靠的是南阳的地主(比如邓禹、岑彭),后来又拉拢了河北的豪强(比如耿弇、吴汉)。这些人跟刘邦的“丰沛集团”没半点关系,他们支持刘秀,不是因为他是刘邦的后代,而是因为刘秀能帮他们保住土地和利益。

《后汉书·邓禹传》里说,邓禹是南阳人,年轻时跟刘秀在长安上学,刘秀起兵后,他带着宗族子弟投奔,说:“更始帝(刘玄)不行,天下还是得靠你。”邓禹看中的,是刘秀的能力,不是他的“皇室血脉”。

还有个细节:西汉的皇帝,陵寝都在长安附近(比如刘邦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东汉的皇帝,陵寝全在洛阳北边(比如刘秀的原陵、汉明帝的显节陵)。连祖宗的“长眠之地”都分开了,这两个“汉朝”,其实早就各成体系。

【05】

➮ 刘秀不敢说的秘密:他的“汉”,是“借壳上市”

刘秀称帝时,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怎么让天下人认他这个“刘邦后代”?他的血脉太远了,远到很多人都不信。

他的办法是“认祖宗”。他把自己的世系往刘邦的直系上靠,尊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其实他跟这两位皇帝没血缘关系)。《后汉书·光武帝纪》里记了他的诏书:“考德居位,文母授玺,朕甚嘉之。其追上尊号。”——通过这种“过继”式的操作,给自己贴上“正统”的标签。

他还特意修复了长安的刘邦庙,每年派人去祭祀,告诉天下人:“我不是建新朝,是恢复汉朝。”可实际上,他的政策跟西汉后期完全不同。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王莽想均田没成;刘秀上台后,直接承认豪强的土地所有权,只要他们不造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汉书·光武帝纪》里说,他曾想清查全国的土地,结果河南的官员报告:“颍川、弘农的豪强,连宗室的土地都敢瞒报。”刘秀叹了口气,干脆不查了——他知道,自己的江山靠的就是这些豪强,不能逼得太狠。

这就是刘秀的聪明之处:用“汉”的国号当招牌,用新的权力集团当根基。天下人需要一个“恢复汉室”的念想,他就给他们这个念想;豪强需要一个能保护他们利益的皇帝,他就做这个皇帝。

【06】

➮ 后世为什么非要分“西东”?为了给历史“划界限”

其实,刘秀自己从没说过“东汉”,他一直叫自己的朝代“汉”。当时的人也叫“大汉”,不管长安还是洛阳。直到宋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才明确用“西汉”“东汉”来区分,后来慢慢成了习惯。

为什么非要分?因为这两个时期,实在太不一样了。

西汉是“扩张的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匈奴,张骞通西域,把疆域扩到河西走廊、朝鲜半岛,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东汉是“收缩的汉”:刘秀建国后,放弃了西域,直到汉明帝时才重新派班超去经营;对匈奴,也以防守为主。《后汉书·西域传》里说,刘秀曾对西域各国说:“你们自己保护自己吧,汉朝顾不上了。”

西汉的文化是“开放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是“外儒内法”,各种思想都能活;司马迁写《史记》,敢批评汉武帝,还为项羽写“本纪”,承认他的地位。

东汉的文化是“保守的”:汉章帝时搞了个《白虎通义》,把儒家思想变成了“标准答案”,谁敢反对就是“异端”;班固写《汉书》,只敢歌颂汉朝,连项羽都只给个“列传”。

更重要的是,西汉的灭亡,是因为“太强而失控”——对外扩张太猛,对内外戚专权,像一辆刹车失灵的马车;东汉的灭亡,是因为“太弱而分裂”——豪强割据,宦官和外戚轮流打架,最后被三国分了家。

这两个“汉”,就像两个同名的人,长得有点像,脾气、经历却完全不同。后世分“西东”,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历史的延续,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中间的断裂、重建、变形,才是最该记住的细节。

【07】

➮ 结语:一个“汉”字背后,是权力与人心的博弈

刘邦的“汉”,是草莽英雄打出来的;王莽的“新”,是道德伪装骗来的;刘秀的“汉”,是乱世豪杰拼出来的。

西汉和东汉的划分,不只是时间和空间的区别,更是在说一个道理: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私产,谁能让百姓过好日子,谁能让豪强服软,谁就能用“汉”这个国号;反之,哪怕你是刘邦的直系后代,没本事也坐不稳江山。

《后汉书》里记载,刘秀称帝后,有个叫朱浮的大臣劝他:“以前王莽改了国号,天下人不答应;现在您恢复了汉,不是因为您姓刘,是因为百姓想念汉朝的好。”

这话戳中了要害。不管西汉还是东汉,能被记住,不是因为“汉”这个字多好听,而是因为这个时代有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有张骞通西域的开拓,有光武中兴的稳定。这些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才是“汉”字背后最硬的底气。

相关内容

旅游景点、酒店宾馆如何防控...
基孔肯雅热 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
2025-10-04 09:10:34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海盐...
中新网嘉兴10月3日电(黄彦君 王海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融合城市...
2025-10-04 09:10:07
乐山峨眉又一个网红地来啦!
9月28日,位于峨眉山市高桥镇严寺村的陶酒部落生态文旅园区正式开业...
2025-10-04 09:10:03
多元体验点燃长兴岛之夜,农...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市集人头攒动,公园游人如织,...
2025-10-04 09:09:52
国庆第三天,临沧芒来草山千...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10月3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芒来草山化身为“云...
2025-10-04 09:09:36
国庆第三天,青铜峡黄河大峡...
2025年10月3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迎来国庆假期第三日游客...
2025-10-04 09:09:25
国庆敦化两日游,禅意山水与...
金秋十月即将到来,敦化,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
2025-10-04 09:07:59
广西龙胜国庆迎客忙:多元体...
中新网桂林10月3日电(韦吉阳 章艳)国庆假期1日至3日,广西桂林...
2025-10-04 09:07:41
从“旁观”到“入戏”,襄阳...
国庆中秋假期,襄阳文旅市场再度火爆,线上酒店、景区、住宿搜索量大幅...
2025-10-04 09:07:33

热门资讯

历史上有着最强嫁妆的皇后有六位... 史上最强嫁妆:六位改变王朝命运的传奇皇后 前言:嫁妆背后的政治博弈 在中国古代宫廷政治中,皇后的...
原创 厚... 九三阅兵的热潮刚刚散去,中国外交部就向一位特殊的对象发起了猛烈的制裁,这个人就是日本参议员石平。作为...
9月8日,巨石重生:米开朗基罗... ♢9月8日历史大事记 ♦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1.712年: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
原创 1... 李鸿章:一个晚清重臣的无奈与叹息 李鸿章,这位晚清政坛的传奇人物,字渐甫、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
原创 不... 重塑大明第一妖后:孙氏权谋之路的真相探析 近期热播剧《大明风华》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孙皇后形象——...
原创 除... 春秋战国历史的开端:从周平王东迁到诸侯争霸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
原创 岳...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岳飞将军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天空。这位南宋抗金名将以其赤...
明朝为什么要设立九边重镇? 明朝为保卫中原,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 九边防御体系旨在巩固北部边防,应对...
原创 吴...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国力跃升的故事广为人知。经过六...
原创 若...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历史抉择与李成梁的复杂角色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他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