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曾对牛仙客有过一番评价,他认为牛仙客虽然能力出众,但并不适合担任宰相一职。暂且不论这个评价是否公允,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牛仙客从一个卑微的小吏最终登上宰相之位,这在等级森严的唐朝官场堪称一个奇迹。那么,这个出身卑微的官员是如何实现如此惊人的仕途飞跃的呢? 1、牛仙客的仕途轨迹 牛仙客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甘肃人氏。少年时期,他就在家乡的官府中担任低级官吏。虽然史书多记载其出身贫寒,但这里的贫寒是相对于当时的贵族阶层而言。实际上,牛家的经济状况比普通自耕农和雇农要好得多。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以免读者对牛仙客的出身产生误解。 牛仙客办事干练,深受时任鹑觚县(今甘肃灵台)县令付文静的赏识。付文静不仅将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在升迁后也一直带着这位得力助手。在频繁的官场应酬中,牛仙客逐渐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他的才能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官员的认可。 约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牛仙客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当时他的上司在战场上阵亡,朝廷派萧嵩接任河西节度使。萧嵩到任后,发现担任节度判官的牛仙客才能出众,便将重要军政事务都委托给他处理。这个看似平常的人事安排,却为牛仙客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两年后,萧嵩被玄宗任命为宰相。在朝堂之上,萧嵩多次向皇帝举荐牛仙客。玄宗对此产生兴趣,下诏调牛仙客入京担任太仆少卿,同时继续代理河西节度使事务。牛仙客不负所托,在任期间政绩斐然,赢得了玄宗的赞赏。 纵观牛仙客从小吏到京官的晋升之路,固然得益于他过人的才能,但机缘巧合结识萧嵩这个贵人,无疑是他仕途腾飞的关键因素。 2、处世圆滑的为官之道 随着玄宗对牛仙客的日益重用,朝中出现了不同声音。宰相张九龄就曾直言反对,认为牛仙客的能力只适合担任地方官,难以胜任中央要职。但随着张九龄的失势,牛仙客最终还是被调往京城。 此时朝中权相李林甫对牛仙客却青眼有加。他看中了牛仙客的两个特点:一是确实有真才实学,二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履行职责的同时,总能巧妙地避免得罪权贵。这种特质对热衷弄权的李林甫来说,正是理想的合作伙伴。在李林甫的大力举荐下,牛仙客最终登上相位。虽然同为宰相,但牛仙客在朝中处处避让李林甫,从不与之争锋,这为李林甫专权提供了极大便利。值得一提的是,牛仙客在任期间并非毫无建树,他在农业生产、税收改革等实务领域都颇有政绩。然而面对李林甫败坏朝纲的行为,他却始终未能加以制约,这也成为后世史家诟病他的主要原因。 牛仙客的仕途经历生动展现了唐朝中期的官场生态:个人才能固然重要,但机遇与人脉同样关键。他既能在实务领域有所作为,又懂得在权力斗争中保全自己,这种平衡之道或许正是他能在波谲云诡的政坛屹立不倒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