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精通占卜的术士途经沛丰地区时,竟发现满大街行走的都是日后将封王拜相的人物。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既感到不可思议,又百思不得其解......当然,这不过是后世文人牵强附会的传说罢了。
然而,历史确实印证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刘邦当年那群被称作\"狐朋狗友\"的伙伴们后来都获得了封侯拜将的殊荣,在汉初政坛上显赫一时。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些人的真实身份:
萧何当时担任沛县的主吏掾,虽然只是个吏员而非正式官员,但掌管着县衙的日常事务,其职责相当于后世的县政府秘书长。作为刘邦的上级,每当刘邦担任亭长期间出现工作失误时,萧何总会设法为他开脱,对这位下属可谓关怀备至。
曹参是沛县监狱的典狱长,负责管理全县的司法事务。夏侯婴则是监狱中的一名普通狱卒,以精湛的驾车技术闻名乡里。樊哙是个以杀狗卖肉为生的屠夫,性格勇猛,力大无穷,否则也干不了这种需要胆识的营生。周勃平日靠为丧事人家吹奏哀乐谋生,性格沉默寡言,或许是把说话的力气都留给了吹奏的活计。卢绾从小就是刘邦的跟班,除了与刘邦关系亲密外并无特别才能。灌婴则是个马术爱好者,对骑射颇有心得。
正是这样一群看似平凡的人,在刘邦起兵之初就追随左右。实际上,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具备军事经验,所有的作战能力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上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
当刘邦在沛县举兵时,聚集了约三千人的队伍,就是由这些毫无军事经验的伙伴们统领。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刘邦带领他们攻打附近的胡陵和方与两座城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面对仅有二三百人防守的秦军,他们不仅未能攻下,反而被秦军追击,最后只能退守丰邑。
刘邦留下几百人由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又去围攻方与,却只敢围而不攻。而雍齿原本就是江湖大盗出身,向来不服刘邦管束,最终投降了魏国势力。愤怒的刘邦命令周勃、樊哙等人率兵攻打雍齿驻守的丰邑,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损兵折将却始终未能攻克,气得刘邦一病不起,只得退回沛县。
走投无路的刘邦只好投奔东阳宁君,希望能借兵攻打丰邑。谁知东阳宁君自身难保。两军合兵一处后,在萧西遭遇章邯麾下名不见经传的别将司马,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刘邦带着樊哙、周勃、曹参等人收拾残部,转攻砀县。经过三天激战,这次终于取得胜利。刘邦在砀县招募了五六千新兵,又攻下了防守薄弱的下邑。但面对强大的秦军主力,刘邦担心自己的部队被吞并,于是决定投靠项梁。
这次投靠让刘邦找到了强大的靠山。慷慨的项梁不仅拨给刘邦五千训练有素的士兵,还配备了十位五大夫级别的将领。获得这支生力军后,刘邦终于有了底气,率军回师攻打丰邑。至此,刘邦的军队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项梁派来的楚军将领给刘邦的部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人从这些专业将领身上学到了最基本的军事战术。在此之前,刘邦和他的伙伴们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作战毫无章法,全凭血气之勇,从未取得过一场像样的胜利。
趁着项羽牵制秦军主力之际,刘邦乘虚攻入咸阳。而真正击溃秦军主力的则是项羽率领的楚军,他们才是推翻秦朝统治的中坚力量。战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领地设在蜀地。
刘邦深知自己这帮老伙伴的斤两:虽然勇猛有余,却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将领。单靠这些人想要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于是刘邦开始大量吸纳六国贵族后裔和各类人才,如张良、韩信、陈平等,还成功策反了项羽麾下的猛将如黥布等人。
当萧何向刘邦推荐军事天才韩信时,刘邦立即拜韩信为大将,让曹参、灌婴等人给韩信当副手。正是在韩信的指挥下,曹参、灌婴等人才得以屡立战功。而夏侯婴则成为刘邦的专职车夫,在历史上仅有两次亮眼表现:一次是在彭城之战中,面对项羽三万精兵击溃五十六万联军的危急时刻,他凭借神乎其技的驾驶技术,在刘邦多次将子女推下马车的情况下,成功带着他们脱险;另一次是在诛吕行动中,他解除了少帝侍卫的武装,为汉文帝刘恒入主未央宫扫清了障碍。
夏侯婴能够封侯,靠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对刘氏王朝的忠诚和那手出神入化的驾车技术。至于稍具军事才能的曹参和骑兵指挥官灌婴,也只有在韩信麾下才能施展抱负。樊哙凭借过人的勇气也立下汗马功劳,但主要功绩仅限于劝阻刘邦在天下未定时贪图享乐,以及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脱险。周勃打仗则全凭稳扎稳打,缺乏灵活变通。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关键在于跟对了人,加入了正确的团队,顺应了历史潮流。后来刘邦总结战胜项羽的原因时,归功于善于筹措粮草的萧何、运筹帷幄的张良和用兵如神的韩信。而项羽的失败,则在于连一个范增都不能善用。
刘邦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必须放手任用真正的人才。但他可能没意识到,能够识人善任、团结各方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能力。正是凭借这种卓越的组织才能,刘邦才能夺取天下。他那些原本毫无军事才能的伙伴们,通过长期实战的磨练,加上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指挥,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想不成功都难。
《史记》作者司马迁曾亲自探访萧何、樊哙、周勃、曹参等人的故居。看到这些开国功臣当年居住的简陋房屋,了解到他们曾经为生计奔波、杀狗卖布、为丧家奏乐的平凡生活,以及闲暇时聚众斗鸡走狗、饮酒闹事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出身卑微的人,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能依附明主,名垂青史,福泽子孙呢?
刘邦的这群伙伴们,原本只是社会最普通的成员,只因跟对了刘邦,投身反秦大业,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学习战争艺术,从军事门外汉逐渐蜕变为出色的将领。这段传奇经历,正是时势造英雄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