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在这场关键战役中,诸葛亮麾下的马谡被司马懿和张郃率领的魏军彻底击溃,直接导致蜀汉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令无数蜀汉支持者扼腕叹息。在痛心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街亭作为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何不派遣赵云、魏延等身经百战的猛将,反而要启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呢?
街亭的战略地位对蜀汉而言可谓举足轻重。当时诸葛亮抓住曹魏主力被东吴牵制的绝佳时机,出其不意地发动北伐。蜀军势如破竹,陇右地区的大部分州郡望风而降。面对如此有利形势,诸葛亮欣喜若狂,正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整个陇右地区,为蜀汉开疆拓土。然而曹魏方面对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心知肚明,他们绝不可能坐视蜀汉吞并陇右。因为陇右本就是曹魏的固有领土,若被蜀汉占据,不仅会削弱曹魏实力,更会助长蜀汉气焰。因此曹魏立即调兵遣将,火速驰援陇右。
通往陇右的道路虽有多条,但街亭所在的路线无疑是最便捷、最适合大军通行的要道。可以说,街亭就是这场战役的咽喉之地!若能守住街亭,诸葛亮就能获得充足时间巩固陇右战果;而一旦街亭失守,不仅陇右战果将化为乌有,蜀军更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在常人看来,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理应派遣赵云这样的百战老将镇守;即便赵云另有重任,也该委派魏延这样的名将。为何偏偏要选择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这岂不是儿戏?
实际上,诸葛亮选择马谡镇守街亭,实有三大不得已的苦衷。若设身处地为诸葛亮考虑,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首先,马谡绝非人们想象中的庸碌之辈。由于街亭之败,很多人将马谡与纸上谈兵的赵括相提并论,认为他只会夸夸其谈。但作为马良的胞弟,马谡确实具备过人的才能。若非他在军事谋略上展现出非凡天赋,诸葛亮也不会放心将街亭重任托付于他。马良与诸葛亮交情深厚,马谡也因此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甚至将诸葛亮视为恩师。二人经常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在此期间,马谡曾两度献上妙计,为诸葛亮排忧解难。
在南征孟获时,多数将领主张以武力镇压,以彰显蜀汉威严。但马谡独具慧眼,提出\"攻心为上\"的战略。他认为蜀汉的战略重心在北伐,不可能长期驻军南中,唯有收服人心才能长治久安。正是在马谡的建议下,诸葛亮才采取七擒七纵之策,最终令孟获心服口服,为蜀汉赢得了南中地区数十年的和平,也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和充足的资源。
在北伐前夕,马谡又献上离间妙计。他派人到魏国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本就对司马懿心存芥蒂的曹魏皇室立即将其削职还乡。正是这条计策,为诸葛亮北伐初期创造了有利条件。试想若非司马懿被暂时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诸葛亮怎能在北伐初期势如破竹?
由此可见,马谡确实才华横溢。诸葛亮选择他镇守街亭,正是基于对其能力的充分认可。从马谡此前的表现来看,守住街亭本应是十拿九稳之事。
其次,赵云、魏延确实难堪此任。虽然二人都是当世名将,但当时赵云正率军牵制曹真主力,分身乏术;而魏延素来桀骜不驯,诸葛亮对其颇有微词,更不愿让其再立新功,以免更难驾驭。
最后,蜀汉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让蜀汉损失了大批精英。如今垂垂老矣的赵云、年近中年的魏延之后,蜀汉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在此背景下,像马谡这样表现突出的年轻才俊,若不加以重用,岂非暴殄天物?街亭本是个绝佳的历练之地,若能在此建立军功,不仅能提拔马谡,更能培养一批新生代将领。为防不测,诸葛亮还特意安排魏延在街亭后方策应。只是谁也没料到,马谡和魏延竟会败得如此彻底......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弃用赵云、魏延而选择马谡,实有三大不得已的苦衷:其一,马谡确实才华横溢;其二,赵云、魏延各有不便;其三,蜀汉急需培养新生代将领以弥补人才断层。这一决策虽最终导致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势下,确实有其合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