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结义战虎牢,三英力敌吕奉先。诛颜良来斩文丑,月下挥刀断貂蝉》——这段脍炙人口的京剧《月下斩貂蝉》经典唱词,虽广为流传,但\"关公月下斩貂蝉\"的典故却另有渊源。细考元杂剧与明嘉靖本《三国演义》,这一传奇故事竟有四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流传于世。若要辨明其中真伪,还需诸位看官随笔者一同探寻这扑朔迷离的千古谜团。
关于貂蝉其人,史家多有争议。这位传奇女子极可能并非本名,而是源自官职称谓。据考证,她实为董卓府中掌管衣冠服饰的女官,恰似《三国演义》中被张飞鞭笞的督邮——此职衔本为州郡监察之职,而非具体人名。不过今日我们且搁置考据之争,先来探究关云长为何要对这位绝代佳人痛下杀手。
在流传最广的版本中,曹操将貂蝉赠予关羽时曾言:\"此女侍奉枕席,望君侯莫负良宵。\"而关羽却正色道:\"曹公此计,不过欲以美色消磨关某壮志。然貂蝉以一己之身离间董吕,匡扶汉室,实乃社稷功臣。当此乱世,唯有一死方可全其名节。\"这番慷慨陈词,似乎将关羽塑造成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但细究史料便会发现,这位武圣亦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当年对秦宜禄之妻杜氏就曾朝思暮想,甚至不惜向曹操再三求娶。如此看来,得貂蝉而杀之,岂非情理之中?
说到秦宜禄,此人乃曹魏名将秦朗生父。其妻杜氏被曹操纳为侧室后,秦朗在曹府备受优待。而优柔寡断的秦宜禄终被性如火的张翼德所杀。关羽既对杜氏这般执着,却对绝色貂蝉辣手摧花,实在令人费解。须知云长公素来精通《春秋》,岂会做出如此暴殄天物之事?
正因关羽熟读经史,遂衍生出第二个版本:下邳城破之日,张飞生擒貂蝉后特意叮嘱:\"秦宜禄妻已入曹府,此女务必妥善安置。\"关羽得貂蝉后仍每日秉烛夜读《春秋》,当读到\"庄公二十四年\"中\"男女无别,国之大乱\"的训诫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念及自己两度委身曹营的尴尬处境,与貂蝉境遇何其相似。为免连累刘备,更恐曹操迁怒张飞,只得忍痛挥剑。
京剧唱词中亦有印证:\"好个貂蝉巧舌如簧,青锋出鞘为留芳。此剑乃文王所铸,遇不平自鸣铿锵!\"前两版皆言关羽为全貂蝉名节而杀之。但细想貂蝉先侍王允,再事董卓,后随吕布,名节之说实属牵强。汉代本不忌讳女子再嫁,武帝之姐改嫁,刘备纳同宗遗孀,曹操更是广纳人妻。如此看来,关羽杀貂蝉确实有违常理。
于是第三个版本应运而生:此非关公本意,实乃青龙偃月刀作祟。话说曹操赐貂蝉予关羽后,云长对其敬重有加,常叹:\"若非貂蝉献连环计,董吕岂能反目?\"某夜貂蝉辞别时,不慎碰倒那柄八十二斤的青龙刀。锋刃过处,香消玉殒。这般结局,倒也应了红颜薄命之说。
最离奇的当属第四版:关羽本欲效豫让\"斩衣三跃\"之计,挥刀斩向貂蝉影子,拟以自身鲜血瞒过曹操。岂料此刀连斩名将后已成神兵,竟能斩影伤人。此说虽荒诞,却暗合《史记》中豫让刺赵襄子之典。然考诸史实,吕布败亡后貂蝉下落成谜,确为三国一大悬案。
学者盛巽昌曾言:\"嘉靖本《三国演义》原有'月下斩貂蝉'情节,后经毛氏父子删削。\"笔者虽藏有嘉靖刻本,却遍寻不着此段,不知是得伪书,还是获删节之本。无论如何,貂蝉的消失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以笔者之见,无论正史野史,关公斩貂蝉都难成立。当满朝文武畏董卓如虎时,唯此弱女子敢以身为饵。如此巾帼英豪,曹操、关羽这等豪杰,岂会忍心加害?若真如此,与二战时某早早投降的强国\"须眉\"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