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一个注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婴儿在赵国都城邯郸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嬴政。作为秦庄襄王之子,嬴政的童年却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直到公元前251年,8岁的嬴政才得以回到秦国都城咸阳,开始接受系统的王室教育。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便继承了秦国君主的宝座,虽然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但这位少年君主已显露出非凡的抱负。经过多年隐忍,公元前237年,23岁的嬴政终于罢免了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全面掌握了秦国大权,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雄才大略的嬴政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在短短十年间,他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这六个强大的诸侯国。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统一后的秦始皇并未停下征战的脚步,他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疆拓土,使秦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国力更加强盛。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却如昙花一现,仅存在了短短十多年就走向灭亡,成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令人费解的是,秦朝明明经历了秦始皇、胡亥、子婴三位君主,为何史家却普遍认为\"秦二世而亡\"呢?
这一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贾谊之所以提出\"秦二世而亡\"的观点并得到后世广泛认同,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从法统传承的角度来看,秦三世子婴的统治地位存在严重缺陷。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在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的密谋下,胡亥通过伪造遗诏除掉了合法继承人公子扶苏,篡夺了帝位。胡亥即位后沉湎享乐,放任赵高专权,最终酿成杀身之祸。公元前207年,权倾朝野的赵高通过\"指鹿为马\"的闹剧清洗异己后,竟派人弑杀了秦二世。虽然赵高一度企图自立为帝,但因弑君恶行不得人心,不得不改立子婴继位。值得注意的是,赵高为日后继续操控朝政,强迫子婴放弃皇帝尊号,改称秦王。这一决定看似名分上的退让,实则反映了当时秦朝已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六国旧贵族纷纷复国,刘邦、项羽等起义军已攻占大片疆土,秦朝实际控制区域急剧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子婴若继续称帝确实名不副实,这也成为贾谊不将其视为正统继承人的重要依据。
其次,从在位时间来看,子婴的统治确实过于短暂。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称帝至公元前210年去世,实际统治秦朝达11年之久;秦二世胡亥从公元前210年继位到公元前207年被杀,在位也有4年时间。而子婴从公元前207年九月即位,到同年十月刘邦兵临咸阳时被迫投降,实际在位仅46天,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如此短暂的在位时间,使得子婴既无法实施有效的治国政策,也难以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因此,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为天子,二世而亡\"的观点,认为秦朝实际上在胡亥被杀时就已经灭亡,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史家的普遍认同。
虽然子婴在位时间极短且未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但历史评价不应简单地将其归为昏君之列。这位末代秦王即位后立即展现出非凡的政治魄力,他首先设计诛杀了祸国殃民的赵高,并灭其三族以儆效尤。在铲除奸佞后,子婴迅速着手整顿朝纲,试图组织力量抵御刘邦大军的进攻。然而当时秦朝已是众叛亲离,在百官纷纷倒戈的情况下,子婴审时度势,为避免生灵涂炭而选择开城投降。秦朝灭亡后,刘邦麾下大将樊哙曾建议处死子婴,但被刘邦明智地拒绝。这一宽容之举不仅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更为他赢得了关中民心,为日后楚汉相争时重返关中奠定了重要的人心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子婴虽未能延续秦祚,但其个人品行和政治作为还是值得肯定的。